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22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对于一个准大学生来说,选择专业就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抉择阶段。
9 q2 p& q9 k6 b3 z; c" H 站在一个已经步入职场的电子工程师的角度,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专业方向,你没猜错,它就是最近频繁冲上热搜的mcu。在各大高校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中都会看到它的身影。在近几年的就业市场,MCU的求职热度也是居高不下。1 C* O7 k7 [' S, n! M
MCU广泛渗透于各行各业
1 ]2 {+ [) ^! _. {) n9 q1 vMCU(Microcontroller Unit),其中文含义是微控制单元,又称单片机,是把CPU的频率和规格做适当缩减,同时和内存、计数器、USB、A/D转换、PLC等多种周边接口集成在单一芯片上,形成的芯片级计算机。9 M, l/ m! m) g3 ^* y3 x6 X, ~
当前MCU市场发展到底是怎样的呢?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MCU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日常消费(26.2%)、工业控制(9.6%)、物联网(19.3%)、汽车电子(15.2%)等几方面。其中,应用最广的汽车和工业控制领域几乎被国外大厂垄断,国内MCU供应商的主要市场还是集中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 l" ?: ?( [0 f2 h0 K Z
全球 MCU 部分应用领域销售额分布及2021-2024市场概况预测
) \0 ^# U2 K I) W
1 X' `+ p4 H: d' c, D0 P+ Z; H6 f图源 | 招商证券、AI电堂 % f0 ]" S: S- f7 Z! R) ?* H
全球产业升级,MCU 赛道持续繁荣 , ]7 |7 K% \* T
根据IC Insights的最新数据,随着2021年经济强劲复苏,微控制器(MCU)销售额增长23%,达到创纪录的196亿美元。IC Insights预测,2022年全球MCU销售额将增长10%,达到21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 E2 j8 }, ]7 r% t$ t; F2 C# d
我们再来看国内MCU市场。据 IHS数据统计,近五年中国MCU市场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7.2%,是同期全球MCU市场增长率的4倍,2019年中国MCU市场规模达到256亿元,市场增长速度持续领先全球,据推算,2022年中国MCU市场规模超过268亿元,并且与上年相比增长了5%。, [ b* a: o5 v/ q2 ^4 F% V
0 k" C9 v+ a5 U6 j: m# A- H
短期供需错配,引发MCU价格暴涨
; T. s! H" r+ N+ d2 w9 L) [2 g截止到2022年来看,全球新冠疫情还在延续,中美贸易战尚未结束,“缺芯潮“席卷全球。MCU作为最核心的芯片之一,尤为紧缺。尤其从2020下半年开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涨价,主要的厂商产品普遍涨价 5%-15%,紧缺产品甚至涨价幅度50%,部分产品涨价幅度甚至超过十倍,包括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大厂还出现了交期的进一步延长的情况,新排单基本都不接,平常交期在8- 10 周左右的MCU产品,现在货期普遍超过20周,有的已经延伸至24-39周,甚至1年以上的交期都已经属于常态化。$ t) X0 b1 k# R+ m" F
资料来源:富昌电子 + m' F( |" J! ?1 y! p! Q; k
" K6 m( b4 ]4 [5 p% l3 D
海外缺货潮,国产MCU迎突围良机
/ _( j* W5 I3 `& k在芯片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原厂涨价、交期延长、厂家囤货,MCU顿时处在风口浪尖。很多中小型国产企业从原来的买不起直接演变成买不到,部分企业出现拿不到货,还有好不容易有货却又突然被加价,这一系列措不及手的情况使得更多的本土企业迫切加入到国产替代之路,扩大中低端领域的进口替代。
9 Y1 W& h2 I1 S" D
芯片缺货涨价潮激活了当下的国产MCU市场,给客户带来了方案重新选型设计外部驱动力,给国产MCU企业带来了更多接触市场、完成产品导入的机会,国产替代化开始成为了更多企业的新选择。
4 r" `" @9 b0 c2 L0 U: e
国产MCU厂家崭露头角,迎来历史机遇 6 C# v7 @; `5 j# o7 W
前段时间的一则“TI要把MCU研发团队撤出中国,远赴印度”的新闻霸屏朋友圈,曾经TI的MCU团队是本土化运营最好的产品线之一,专门做本土定制化开发。但从2018年初开始走下坡路,市场慢慢的被国内MCU新锐厂商接手,生存空间大幅缩小。 0 T- I" d2 w* i' j8 X Y+ d$ y
在国际大厂缺货涨价以及贸易环境多变的背景下,大多国产厂家也意识到已经不能再去一味的依赖海外供应链,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家认识到国内自主可控供应链的重要性。 6 { S; ?" A( r4 n- z% l; G4 D6 R
与此同时,随着进入的厂家越来越多,替代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国产厂家的产品技术指标已经能够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在缺货背景下能够提供替代方案,有的将海外供应商直接替换为本土厂商。顺势完成产品导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成为了新的增量应用。现在来看国产化替代绝不是短期效应,MCU国产厂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国产替代已经大势所趋。 * D) q+ d5 w4 z* ?3 [4 I" m
厚积薄发,国产MCU由弱到强
9 r, w; U, f) N1 N& w3 _0 @7 c9 E近几年的缺货行情给国产MCU带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在配合客户项目导入过程中,完成产品的验证,从低端向高端的发展已是必然。在技术层面,目前大部分MCU都是基于ARM Cortex-M内核来做,而RISC-V内核则是32位MCU领域的新生力量。这个可定制化的指令既拉低了入门门槛,也吸引了国内大部分MCU厂商的兴趣。但是当下的MCU这个赛道已变得异常拥挤,未来两年MCU芯片企业将会出现加速迭代,优胜略汰,一批MCU芯片国产厂商将会脱颖而出。
* p7 b- L* Q! D9 @& t2 M1 k
MCU国产厂商信息汇总
' f' Y8 E& c# M* N1 M- _# C+ M8 _那现在的国产高性能MCU厂家都主要有哪些呢?以下是电巢为大家整理出来的内容,可为市场MCU国产替代做一些参考,一起来看下: 通用MCU领域,包括有士兰微、兆易创新、中颖电子、芯海科技、小华半导体、爱普特微电子、北京君正、比亚迪半导体、上海贝岭、东软载波、富满微、国民技术、中微半导等十余家半导体企业。
! T9 d+ ^7 I! ~) `
专用MCU领域,还有复旦微电、钜泉光电、峰岹科技、全志科技、博通集成、乐鑫信息、南芯半导体等半导体企业主要应用于智能电表MCU、电机驱动MCU、WIFI MCU、快充MCU等市场。 , P1 x, l% F: O& @: B
在国产替代的带动下,紫光国微、韦尔股份、思瑞浦、炬芯科技、杰发科技、瑞芯微等半导体企业也纷纷参加到通用或专用MCU领域,国内MCU的发展正在大步前进。 / A O( m( W, j6 S0 S& k
国产MCU厂家汇总
" M, ~5 b" m% z5 E, e/ o* [. K Y) _/ Y u$ V: E! L5 x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意识到MCU市场的巨大潜力了吧。还在犹豫什么,快快加入到我们的行业大军中来。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3 e: J3 [3 {# [- `; f0 n1 ~
好了,这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啦,下期电巢会做一期国产MCU厂家及其部分具体厂家MCU型号pin to pin替代等,涵盖更加详细的MCU知识体系。) H, M- \5 j& V% P6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