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多数领导“讲得多问得少”,他们经常基于不足的或不准确的信息做出决定,甚至做出战略上的决策。因为这样的习惯,他们很少有机会知道事情的真相。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7 q- a& P' N" r& ]
' j( c% m! V" l
01 管理者能否保持一颗好奇心
9 K; L( w4 n ]5 s! M; G7 o( |5 G8 {" J9 `* q
处于充满复杂性的庞大信息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要想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协作,与利益相关者协作、与上级协作与团队成员协作。协作的基础,就是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合作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 d0 V5 n# ]" R3 e' f' h
$ a. z# y2 X# A对于管理者来讲,提出问题的挑战在于:可能需要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缺失。对于骄傲的管理者来讲,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人内心以为:“我的价值在于,我可以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是那个在会议中带着为唯一正确答案出席的人。所以,如果让我放下答案,诚恳讨论,聆听不同的观点,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4 @) ~; J# Y$ x4 ? `. Z5 |
, ]' j- ?7 L8 I
这是管理者提出有质量问题的第一关。只有意识到无知,才可能开启新的好奇。
" A0 q0 ^- t, X+ {) v
( s. B# n8 u) m; w1 r: y/ S02 提问目的决定了问题的质量# E8 @3 k3 }3 T. B$ q
2 I0 k. r) |: l管理者习惯于表达意见,而非抓住重点提出问题。即使有的时候提出问题,要么是为了从他人的口中,获得自己答案的正确性,要么是为了质疑对方,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X% z9 h! A p; C- D
' H" X @9 o) q& y' \' ]5 F& P
在提出问题之前,管理者要厘清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4 n) \. V& U2 E2 U2 I
' g/ a0 e- }- v0 L/ P5 n% L' @/ `是为了解惑、求证还是质疑?如果是为了解惑,我们需要尝试着提出更多的开放式问题,便于拓展思路;如果为了求证,需要提出一定的封闭式问题,以便于澄清与界定;如果是质疑,那需要避免情绪影响,可能产生因情绪造成的错误判断。
/ Y- S" S. Y6 i/ W2 y) T. l6 c' m! c" [- A$ L& A4 h: D! g/ I
许多管理者的提问,很多时候是为了宣泄情绪。比如:“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到底怎么回事?”当我们以指责、纠错为目的,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即无法消除分歧,也不能澄清误解。反而容易使双方更具有攻击性,冲突快速升级。双方为情绪所控制。
8 m( }4 A8 L% n6 P# s1 _
7 j# p4 A! L* o+ y4 l; f( Q我们要思考提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了宣泄情绪、指责对方、让对方服软、证明自己正确吗?如果不是,就要考虑如何改变问题,才能使对话效果更好。毕竟我们追求的是在理解和接纳的前提下,更理性去思考答案。: u% J" s s! }" A
, b. {- h" f; V( U- i, {
03 所有的行动都是内心问题的答案
% ? Z; U) x# o4 P5 e4 J' m1 O% ]2 L
在每个行动之前,我们都会产生相应的内心问题,只是大多时候没有觉察罢了。
4 W) J5 W* c3 O
( N8 ?9 D' m% C2 E比如,当你看到会议发生争论时,脑海中会先问自己“发生了什么?我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我了解到的情况代表了什么?我要不要分享给大家…….”然后,你会选择做出何种应对方式。
! h# x W @. O. X
# s5 O/ J* p. j$ _; d9 O5 a$ @每天早上准备上班的时候,你也会问自己:“今天温度如何?我今天要见什么类型的客户?客户会穿成什么样?要不要带一件西装?现在的时间还赶得紧坐公交车吗?”你先在脑海中回答了这些问题,然后你拿上西装、多穿了一件外套,查询了公交换乘路线,走出了房间。; x" O) _2 F7 c) r$ a& Z/ P9 i
/ E+ J, p. ?* m0 r( c& n% y所以,我们做出的行动,实际上是内心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由我们内心的问题推动。如果在第一个情境中,我们的问题改变为:“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争论的结果对我们的目标有什么帮助?我们忽略了哪些核心点…….”。我们选择的行动,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1 A( I; B0 f' o# ^- ]
+ o7 k6 J4 ^+ v! ~) y( O, z04 尽可能放下假设( R! G5 W) |# B) Z
; e7 d, g+ d3 K. K* w
提出问题时,我们往往暗含着假设。比如:“如何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可能的假设包括:员工积极性不高与激励有关、现有政策不够好、员工的表现让我失望、我们希望员工改变工作状态等等。- J- Z( Q1 {3 O1 X' ~
- o Z+ ?! P+ m' D
所以,当听到不同答案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提出反对意见。我们经常会说:这个方法不行、那个观点不好,这个不新颖、那个没创意。即便听到一些新颖的想法,我们也会和内心的答案做对照,继而觉得这并不是内心期待中的好想法。0 d8 L9 I! Z8 ?
( ^6 O& E6 y+ o" y; B/ O1 a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哪些假设吗?我现在的反应是在维护这个假设吗?如果抛开这个假设,新的观点给了我什么启发?”6 \: V( d: X, l/ \8 E4 ~) M
3 y6 w0 n- Y. I# Q/ d
05 提问需要面向未来$ ~9 i: x/ P; _2 {* Y" j
( {# \. K0 ~/ d% O& } M# h如果我们不断问自己或团队,“这是谁的责任?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能够把损失做到最小?我们要怎么惩罚责任人?…..”团队除了陷入混乱、诅丧、动荡、人人自危之外,很难有更多收获。$ W* `$ W0 S1 B, g7 L
: ^/ s6 H8 X0 l6 E
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出积极的、面向未来的问题,带领团队走出困境。比如:“我们怎么才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我们怎么才能少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可以怎么做让客户更加满意?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的机会是什么?……”; i3 R! s) E, ]
( z* p+ v% f" O6 H% D/ L5 M' Q
管理者需要了解,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大家更多的看向未来。因为只有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时,团队才能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 [2 T' Y' g' W7 K, q+ u$ r
, E1 D9 A2 P$ J5 m对于管理者来讲,不管你处于何种职级,都需要了解:真正的改变永远始于思想的改变,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提出问题的本身,因为你的行动就是内在问题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