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ulppknot 于 2021-3-12 17:54 编辑
0 \( I% w) G$ H1 _
& ?7 {4 _; [! W) K7 z对绘制原理图与PCB板而言,个人主要接触3大软件:“altium Designer”、“pads”、“cadence”;其中:+ A3 ?- W% G5 g- Q! r* F, }/ l; m' q
6 |$ x7 [8 S" L# @& z) V
i)、“Altium Designer”:又名“DXP”,使用简单、易于上手、界面美观、可编辑性强、安全性较差;大学教学中所学的多为“Altium Designer”,电气/电子等专业多使用此软件入门电子设计大门;经过长时间发展,最新版的“Altium Designer”已经具有大幅提升;但其“商用正版”费用很高,后续麻烦的概率较大;5 j4 W h9 Y0 z2 W1 k2 w- \- y* R
8 y$ P$ @1 i w' g4 @ _ii)、“PADS”:使用简单、易于上手、界面中等、可编辑性中等、安全性中等;在深圳、珠海等城市使用广泛,在医疗设备领域多使用此软件;个人感觉最稳定的版本为“PADS 9.5”,虽不是最新版,但建议使用此版本;将其进行“商用设计”,后续麻烦的概率较小;& M i3 v5 k8 v* ~
2 D: E8 O" }8 `; U& g
iii)、“Cadence”:使用简单较难、易于较难、可编辑性若、安全性好;! f: W. j# O# B4 k
7 \% \2 v) G5 A# d h9 o( D------------------------------------------------------------------
" J! K8 T+ ?* i) z, \1 e7 W9 S; M, [! i G; H
本次主要讨论使用Altium Designer绘制复杂原理图可使用3种:“自底向上层叠式设计”、“自顶向下层叠式设计”、“直接设计”;
1 W5 ]0 b e. P1 _. d: Z! i9 ]4 q8 z2 O8 ^
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具体使用哪种方法仍需根据实际来看;" P5 g" z2 y ^1 S+ L1 s! o$ g
+ z* }0 x! R# `4 T- fi)、“自底向上层叠式设计”、“自顶向下层叠式设计”:
- H7 Z: k u1 t. w# O6 V6 _/ R! \0 d0 P8 w+ }: v/ I6 e
此方法为将“原理图”拆分为“子图”并通过“子图入口”进行连接的方式;“自底向上层叠式设计”、“自顶向下层叠式设计”2种方法类似,只是“设计顺序”不同:一个为“先分配模块再绘制原理图”,一个为“先绘制原理图再构建模块”;
2 N' `7 i _# j( N
7 y/ W. a9 X+ A4 ?- i( `/ X4 Z7 R0 D优点:对“复杂原理图”,采用此方法,可从“总图”上直观看到“项目构成”,逻辑清晰、便于后续排查、维护;
3 K( S0 ]4 |" u* f* u0 I
7 z! J" k9 A; w r缺点:“所有原理图”的“入口”必须独立放置,且不能出错,否则会导致“设计错误”;9 c5 A' J4 a& N7 C9 L
* o: c# k% R( n7 s# o
$ t" @6 y3 }" k! s! O8 A u' \- W. {, Q1 B5 D
ii)、“直接设计”:
# |* k R% _. p* [5 X1 w% h# j* ?6 S
* F3 N$ V+ |* p, b; |" y, |: W; C' W直接设计较为简单,其无需采用“自底向上层叠式设计”、“自顶向下层叠式设计”,而是直接在“同一工程”内,创建多个“原理图”,最后将其导入“PCB环境”下;
/ k" L( \9 ^8 n% a; D- e, g
1 Y: f4 d* I* y% \) w8 g3 ~优点:对“复杂原理图”,采用此方法,自由度很高,“所有原理图”的“入口”无需放置“入口”,只需“网络标号”相同即可实现“有效链接”;“PCB环境”中不会出现异常错误;/ w2 O* u0 x; X. Q: g1 x# ]. P9 w
`. J2 s/ p1 {缺点:无法从“总图”上直观看到“项目构成”,无法快速了解逻辑,不便于后续排查、维护;
5 ~. r1 w* \% P9 ^$ }/ E0 d5 C2 v4 B( i- u% w9 ]. q7 Z
举例如下:2 ?/ A2 D9 k. T6 ?% K& n( _
z4 ? [" u8 a5 O
1 D0 }' s b9 G" w' _# ~( a5 X$ D. U- `2 [
工程总图
. R+ |5 P+ Y) y: n" ]. _7 @5 }% v( a& n
0 i( T9 ?4 U4 U4 O. J
& n* d8 K9 f8 n9 @' `局部原理图1
5 A j+ @1 |0 n* s' s O/ {- M/ {, ^$ t% M# A
' I6 n' @3 P+ N4 a7 X' `( ^: q1 }: g/ q1 a. u4 e* h& A. @/ }
局部原理图2# f5 p5 J: u: }8 l( t; F+ V
: c6 S& \1 h6 D' I$ v
7 k7 D% N( U* o' L: ?3 k+ Y( L) j" m. V* b
导入PCB图
; V( I9 i2 s- W u4 G3 c# D! }4 L
( L& c9 l2 S" q, c, g2 s
0 y. w9 z @9 v% TPCB敷铜后图纸
7 |- S9 M" B6 u" u' ~
1 O7 h. Y' m8 A, G- }( I2 I/ {总结为:“直接设计”可直接提取“工程”下所有“原理图”的“器件信息”、“网络连接信息”,但必须保证:“对应原理图”的“网络标号”相同,才能实现“有效链接”;但此方法不利于快速把握“项目工程整体架构”,“设计逻辑”无法有效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