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楼主: forevercgh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理性认识SQ的时序仿真功能(不断更新中)_如需转载,请务必征得作者同意

    [复制链接]
cjf 该用户已被删除
16#
发表于 2008-4-24 14:5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08-4-24 19: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cmos 于 2008-4-24 13:29 发表
. z5 c, K  h- x/ O- F. W- h+ [
. M! l: w% d6 V$ f5 c7 d, {- P7 v; t- ]/ t* U
buffer如同一头牛,负载如同车,牛拉1辆车和拉4辆车的速度是不同的。buffer delay如同牛拉车的速度。挂的车太多,负载就过重。挂的车少,牛跑的太快,容易出交通事故,出现过冲。
5 n/ u( H4 @2 |

: a6 z0 d$ N% N0 ~要从电磁波或电气的角度来解释,这样解释太粗糙了2 T/ C7 a2 N( A- ?
是不是会出现振铃或反射等,使达到(相对稳定的电压)Vmeans的时间发生变化?至于为什么会变化呢???假如外接负载恰好满足要求时,其Tbufferdelay的时间大概为多少?当超载了呢?其时间是变为多少???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08-4-24 20:0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就是要多多讨论这个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
发表于 2008-4-24 22: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正在弄呢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1 15: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20#
    发表于 2008-4-25 15: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tupidboy 于 2008-4-24 19:23 发表
    3 q" O& m5 ?6 z6 l; `: D2 a" G. {( k

    ) ?; g7 [) T) H7 b3 `$ m要从电磁波或电气的角度来解释,这样解释太粗糙了7 H/ w4 N* U- \9 o' U) n# _
    是不是会出现振铃或反射等,使达到(相对稳定的电压)Vmeans的时间发生变化?至于为什么会变化呢???假如外接负载恰好满足要求时,其Tbufferdelay的时间大概 ...
    ) K3 T$ ]$ W# L. u# e6 h& q
    ( l4 s- k* s  ?. M" Z
    从电磁波角度解释就需要做ansoft工具作3维的磁场仿真,这个好像不太可能,没有这么复杂的3维模型。
    & j0 Q! j3 c  @: u电气特性,就是spice level的仿真就够了,牛拉车的说法只是一种比喻,我还想不出更好的比喻了。
    ; k0 J0 d- S: p2 l0 E8 J! Z# Y所谓参考的vmeasure电压,只是给一头机械牛,因为这头机械牛的表现是稳定的,
    1 F) e2 t. c- b' {其他牛拉车都给予机械牛作为参考而已,你说的具体delay时间都可以仿真获得。具体case,具体数据,没有哪个数据能涵盖一切case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5 收起 理由
    forevercgh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发表于 2008-4-28 15: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08:45 | 只看该作者

    Vmeas and test load descirption

    Vmeas and test load descirption: _& }& i! k# z% d3 C/ f
    前面已经讲过Tco概念,那么手册中的Tco是如何得到的呢?: K/ h# ?( j7 Y" u* p" e
    请看下图,半导体厂商首先会根据芯片特性确定具体的test load(不要深究为什么如此,如果想清楚理解,意味着你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IC测试),我们的probe点即为T点,Tco的定义即为从时钟输入到数据输出的时间,而数据输出的时间点的确定即为T点波形上升为Vmeas的时间点。. H: _- z! D% ^  z( J, R
    ) |; B$ R! ^% Z1 u2 p# K( C( |
    Vmeas为半导体厂商用来为输出buffer(当然包含output ,I/O,3-state)确定板级延时特性的电压参考点
    ) P7 E) q$ f" i3 d, Y  MVref,Rref,Cref为半导体厂商用来指明传输延时和输出buffer开关特性的test load
    $ S5 P6 I( A3 L2 h + ^2 _  `- N" R4 K7 x
    1 Z, h6 H, c: }  M% y+ W- {( B4 H( [
    举个例子
    5 @4 |' k. z7 ~8 A6 O3 }   }, p0 A# Q/ ]" K' u9 f
    8 @9 \3 p6 N) y9 v. `
    这是取自一个ibis model clk buffer的test laod及Vmeas参数
    . A- O% Z4 W; u; S9 x下面分别用SQ和hyperlynx搭建起test load
    7 e0 j; V9 f" [; F# J3 ~: @) l9 t6 g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7 C% c( o, B/ a+ j
    * v# X8 c( U" L* h+ T8 Q8 z, [' X
    理解不妥之处,烦请指正
    / \/ i  t) G, Q& H; c* H1 `. B: D5 }# d8 x* _' o0 W
    [ 本帖最后由 forevercgh 于 2008-4-29 11:03 编辑 ]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2-3 15:20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23#
    发表于 2008-4-29 10:21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版主精彩的描述,只有在多讨论中才有收获。1 N) i* d; s2 ]% e0 o4 [( H
    负载比喻成牛拉车是很形象的,为理解方便,也可以简单地把负载看成一个电容,毕竟在RLC参数里,电容是最重要的,负载重就相当于电容大,电容大充电时间就长,信号上升就变缓。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1 15:04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24#
    发表于 2008-4-29 10:39 | 只看该作者
    就我个人理解,外围test load,就是所谓Cref的具体值,来源于在芯片设计中对于板极最大负载的考量(是否是最大值也许存在争议,但50pf也够大了)。就是从drive 端往外看的所有电路的一个等效模型。
    ( k! X, p) M8 j7 k' \2 t然后其余各种case,都是根据这个等效模型的一个参考。
      e, M) b+ i3 L, i& R: ]! D9 l* ]4 V2 i. [6 }( k$ b
    4 I9 ?8 v  |/ w3 T
    Cref在芯片设计中也有其自身的指导意义。就是外围将要驱动的最大负载,从而在芯片内时序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是很多国内芯片设计公司的外围约束基本来源于工程师的经验值,而没有考虑真实的pcb板的应用情况。因为芯片工程师很少有板极布局布线概念,更鲜有作信号完整性仿真,来给他选择合适drive bufer提供依据。这个是国产芯片现状。
    0 M$ R/ R4 y0 f1 C* U0 Z至于国外的芯片,怎样来设这些参考值,就不太清楚了。但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很完善的流程,会有SI工程师,通晓板极和芯片布局2方面知识进行协调和仿真,从而做出兼容性最强的芯片。需要一个独立的SI部门来做这件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10 收起 理由
    Allen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08-4-29 17:26 | 只看该作者
    ddddddddddddd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08-4-29 18:34 | 只看该作者
    xuexi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08-4-30 20:37 | 只看该作者
    秘密手册??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08-5-1 17:13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个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22:15 | 只看该作者
    聊过了buffer delay,同时也明白了buffer delay会随着load情况的变化而变化。6 n* G6 s) d; \  m/ \  e
    而我们实际关心的应该是test load情况下的buffer delay,他将作为我们时序分析的参考基准,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2 \- j$ x( Z3 U$ m) m, _( F6 p3 T* s" ?- V0 b: Q
    Tco的提出是基于test load的测试结果,buffer delay作为tco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Tco,很显然,我们实际系统系统的load情形是不同于test load的。那么就要考虑到如何修正Tco的问题。0 E8 u( p* H. a5 ?

    ; }, ^9 j$ u* y9 s借用TI的图说明一下。
    2 |4 ^* Y  A+ J3 O! b2 P1 Q
    % F7 d# V5 H1 m! r& ~* {+ F! u4 u& i: c' w
    C点波形即为test load情况下的驱动端波形
    3 g* L/ x% b+ rA点波形即为actual load 情况下的驱动端波形% \8 E8 w# Y/ I* h
    B点波形即为actual load 情况下的接收端波形0 y1 p9 U/ x' G0 L1 ~
    7 T9 u3 _* s1 S' Y4 t; o! y5 ]; p
    我们将A,C间的时间间隔(电压参考点为Vmeas)即为我们的补偿时间compensation timing-----------Tcom- N  n6 @) X9 Y% `6 C- K
    & E/ {. F& e" {  ?
    这里的Tcom为240.741ps! T, b8 `% D1 x3 |5 h1 r- n5 _2 c
    ' M4 e/ L$ _" k/ f- l6 T
    而A,B间的时间间隔即为我们的板上走线延时(注意,这里的板上延时不同于传输延时)---------------Tlayout1 u1 t! |/ l1 v
    Tlayout是我自己定义的,见笑啊(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问题,定义不合适的还请海涵)0 F: i+ y& W/ r0 M  ]
    板上走线延时的电压参考点依据信号的类型有所不同
    8 b' I* M/ K! Q. g4 A1.对于时钟信号来说,参考电压点为Vmeas,因为时钟信号要求严格的单调性(我们这里研究的是同步系统,参考信号为CLK)
    " P. c. ^- r$ u! Z% x9 a8 p2.对于控制信号,地址信号,数据信号来说,起始参考点为驱动端Vmeas,终了参考点为接收端Vil/Vih(非CLK信号不要求有很好的单调性,故引入门限电平作为参考点,避免非线性边沿造成的巨大误差)
    ) m7 C& k+ ^2 ]7 U" i就像下图,Vmeas电平持续Tref时间,非线性边沿的存在使得我们不能将Vmeas作为参考。
    ! n1 w: a* U6 t2 k0 W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22:21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的Tcom+Tlayout即为SQ标榜的settle delay和switch delay ,其实就是flight time(max,min)。这些概念比较晕,好多厂家的定义不同,比较愤愤。2 Y. M( v; {# E" B
    tcom已经讲过$ m( p% ]' @. e/ w8 u) u1 X1 v* B
    Tlayout由于终了参考点的不同进而冒出了几种不同的情形。
    - @1 p! L1 n# q: V- o3 w
    4 P, M3 N/ M0 r/ f2 E
    9 a: X6 Z9 V# s1 z: f. O( H: w) }5 m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l' ?9 t8 C' f& z" E太晚了,要睡觉了,有空接着侃
    5 L7 v7 D+ l) m: d7 [4 S1 }! K3 G' h4 @
    [ 本帖最后由 forevercgh 于 2008-5-15 20:3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9-11 21:18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