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慢恢复管在开关电源中的妙用
+ u5 X2 \/ W& w2 W! j$ ?5 E9 j J/ r+ a: `7 `7 v( |
9 u5 m0 L, O4 W7 Z; Q由于开关电源始终处在打开和关闭的循环,这就要求开关电源中的器件有较高的强度和较短的反应时间。通常来说,开关电源的工作效率在几十Khz到上百Khz之间。为了能够满足频繁的开关模式,开关电源当中的整流管对Trr时间有严格的要求,理论上,不能使用一般的二极管,而是要使用超快恢复的肖特基二极管。5 f* e* o( l: v, {5 ^3 t' N
9 \; t4 f& c1 y2 m' C如果是这样的话,慢恢复的二极管就不能使用在开关电源当中了吗?事实上,开关电源中合理的使用慢恢复二极管将会得到意外的惊喜。下面将以两个实例的分析来说明。$ `* d% \$ B" q$ k- G
% q' v* @7 J) q0 z# i! ?下面就和网友分享一下两个工作中的实例:
$ q4 \. E2 ]/ X/ Q. A
1 l- } N' L, m2 L9 Y$ j3 _- u7 N' ~9 D/ v案例一
: J2 W8 @, p/ M& h/ i' t' z" \
J* D6 F- G4 A0 w! h慢恢复工频整流管1N4007用于主控IC供电绕组整流,解决多绕组系统,偏置电压偏高问题。
$ l7 }3 Z# b/ t8 O9 m3 |4 i; M0 _4 X! X
使用某IC做5路输出DVB电源,批量生产过程中,发现不良率较高,症状为电源不工作或打嗝。去到工厂实测发现IC的供电电压偏高,IC过压保护机制触发。
: \/ {/ w/ e: Y& W, U/ {
4 G' S: u/ L' ~7 v7 y大家都知道,多路输出电源,要做到很好的交叉调整率是相当考验变压器设计功底的,偏置供电绕组电压偏高再所难免。客户已经批量生产了1W多套电源,重新设计变压器显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整流二极管串联的电阻加大其作用也是有限的,毕竟其主要作用在滤除尖峰电压,而引起IC保护的是偏置绕组电压偏高。这个时候慢整流管的魅力就体现出来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将客户原方案中的快恢复二极管HER107换为1N4007,问题得到完美解决。具体见图1:
( w; [4 I' s. Q; F, \% T$ Q4 q8 |4 b; S6 l
![]()
! \4 v0 W: I; V图13 |* ]- I' g- p" B
" z1 s1 P o6 k; t, s p
有的人可能会问,慢管用在这里会不会有什么安全隐患,合适吗?
& f6 e$ V6 Z, e3 }- C- J& k" F+ K9 v
3 z) ?% C& L v4 F- t3 ]: J s' K确实,开关电源整流管是不能用慢管的,但是这里确实合适的。因为IC供电电流基本在mA级别,负载不大,所以用慢管也不会有问题。0 ~( A+ V. X, J1 _. }( k8 [+ x
* @4 |$ m) a2 K& t. ?0 D
案例二3 ~# L; c y) @0 L3 L, B
3 d/ d6 n r9 E1 m; b
Flyback中RCD吸收电路使用慢管1N4007,解决主开关上的漏感尖峰电压应力及EMI辐射问题。3 W0 W" o+ N& h; m
% [" n; i. a8 m* d & g0 r1 e2 B. i
图2: F3 V* x& t2 X# z; t/ s
2 u$ \8 \2 A6 [' b3 ~ i: l常见的RCD吸收电路结构如图2(D1一般用快恢复二极管)。
8 W( V- }8 B' q1 \1 J w" g) i) P+ s1 q+ ]5 d/ z0 @; S" m
如果变压器设计不合理,漏感大的话,开关管管断时,漏感电压较大,振荡时间较长,导致MOS电压应力比较大,EMI辐射超标。
! \8 Y0 u7 N, ]5 p& x& F7 Z
/ m8 [/ b3 k2 E. M![]()
$ m5 c6 i3 u( w图3
5 Z5 A! J9 q- q3 r+ t g, m3 I; e. x2 a3 C1 k. e- D# G
图3是D1使用快恢复二极管UF4007的实测波形。
- O5 H& z* i: b& ^. x6 S" t9 _- l, F. Y& m
黄线为RCD中C1的波形,粉色为开关管漏极波形,蓝色为R1的电压波形。显然漏极振荡时间较久,峰值较高。如果把D1换为工频整流管1N4007会怎样呢?
, ?6 O; c+ ^4 m6 Q f. h( j0 e, ^" ^, x2 }' {: C
下面便是1N4007的表现:$ W, M- O* u4 w* p7 H
1 {2 D) T7 Y* d; Y% N- e3 d6 E' L! u 4 ]# K" `0 y/ ]
图4
' p; m# M) \4 q7 ]: h/ w$ ~1 E* J; u% r% \
很明显,漏极振荡被完美抑制,峰值也大大减小,从而减低MOS的电压应力,以及大大改善EMI.3 ~# D+ h: k! }. Y9 a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R1的电压峰值变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1N4007反向恢复时间较长,所以C1的电会回流造成的。/ F o' c% |) ]. @' u! ^
0 f) b8 x9 C! \9 H Q* R& y有文献指出真是这能量回流,减低R2的损耗,会提高电源的效率,但是经过实测并未发现效率上有改善,所以这里持保留意见。
+ n5 Y5 s5 l! m; f2 p$ K
+ ^( |" C. Y ^6 e不够能量回流倒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都已显示。也正是这个原因,会导致1N4007发热量会比较大,所以此方案适用于小功率Flyback,大功率不建议使用。7 i4 I8 D: x3 R l
/ I& _: H; ?' ^
如果设计中,遇到MOS电压应力比较大并且EMI总超标,不妨试试此方案。# u) z+ ~5 T2 h6 N8 ]
! f9 `2 w. D. e. e: v虽然在日常的开关电源设计当中,并不推荐使用反应较慢的二极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设计中毫无用处。这类二极管反而能够解决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所以在学习和设计中遇到问题时,不如换一种方式来思考,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6 ? u( n; ^8 `# X6 I0 c
8 ]% S* W/ {& ^$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