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8 E3 U1 z& ]8 z- H7 N6 c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了——《37岁,年薪50万,工作10年,被裁掉只用了10分钟》。
. c: R& Q; B* j i' |7 ?
看完后不免唏嘘,市场若要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打。
$ w% o4 I2 G! t# ?/ X" l
网罗国内顶尖毕业生的外企——甲骨文,一次裁掉900多名员工,其中中枪大多数为35-40岁的工程师。
; o: k7 U' G, o6 N; t
他们也曾是周围人羡慕的社会精英,也是家里的顶梁柱。
\: V3 k0 H' R, z
突遭巨变,也不过公司的温柔一刀。
# o( t3 C2 V1 W2 ~0 e- S4 `! L( ^7 K3 s; M2 V
对此社会现象,我接触到好几个35岁左右的工程师,对此表示了自己同样的焦虑。
# X4 d: X8 `1 A+ o7 h4 E
( g7 I/ [! ?, U, t
) n& e3 O- y% U/ u
6 L5 u; |8 b' X% H8 K2 G4 B. U, y9 I6 I3 m3 p
- ]4 a/ s& y+ O4 K9 T/ b* G% W, ^6 j5 T; S& l2 u( z4 P8 b% W
5 _0 F. h6 C% M, a6 |" \. ]& [企业裁员,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 D/ Q) [$ Z0 h* a: z; R5 z8 K4 f2 L* L2 ~$ H- Z& O8 z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身立家立事业。
& V( _! b# M6 b4 h+ R2 ?
- E7 m- C9 y" t
35岁,是一个男人人生最好的年龄,他开始变得理智和成熟,有商业嗅觉,有思维深度,对人情世故也能洞若观火。
% Z4 J5 i9 d' d1 N5 O8 F& i
但是,男人35,也是一个经不起变故的年龄。家庭的责任压在肩上,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所有经济支出一肩挑,一旦被裁掉,就断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 F9 d# m" ~2 ~
2 ^6 I* E7 I: H
% g5 z) Z$ d: ^- \35岁的工程师,他们已经在这个职业摸爬滚打12年,在一个公司里,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内容,工资也不见大的增长;单一的工作环境,技能也没有大的提升;他们想要寻求新的机会,却迫于生活压力不敢轻易离职;重新加入市场,他们相比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没有年龄优势。
4 F- G7 c8 G1 G2 e/ E
, y2 J) h4 B- X, {
每一个35岁的老鸟内心都明白,自己的性价比已经早就不如90后了。
- g. ?5 b8 R* R1 s$ }: X
1 R! U5 C: B4 d' S% Y
他们很多都迷茫下一步该怎么走……
: L: a* Z; A6 _
/ i8 L% t$ W! k% _" j. o0 I8 |6 Z) T9 w7 @, @6 V( y0 y
8 }" y j8 k" A9 N; s+ B35岁,是一个已经有了10多年职场经验的人,他们享受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接受这个最坏的时代。
) P* v4 p5 m( i- x5 A" v! j
在和几个电子工程师聊过之后,希望能给正处在焦虑你一些启发:
7 ]* L7 c' I& J* l) q0 @0 E3 P/ \. `; m' H' ?! X
0 E' l7 }5 I! }3 g1 U0 ^6 B. S2 V; [4 y
: _6 z, L) K. ?" r& R4 AY总,37岁,工作10年,创业5年,现为一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老板
9 |' z% v3 L- [( p
从某大学智能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进了L公司做工程师,没有跳过槽,一待就是10年,从工程师到项目经理、再到部门Leader,为自己打下了技术管理基础。
) k/ Q0 {& b( l [3 B' b( G, S/ f0 H9 `
自认为也是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的,但是真的开始创业,还是比想象中难太多了:资源、人脉、客户、投资,每一项都举步维艰。每走一步,都不知道前面有没有路。但是事情的繁杂都比不上内心的孤独。
% o4 U5 t% V3 G9 ^; T
找不到出路,就像深海里被黑色的渔网罩住,挣不开躲不掉。带给身体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整夜整夜的失眠,濒临崩溃。
& [9 W5 e( E3 Q$ v
Y总的建议:如果坚持创业的目的是出于对金钱的欲望,那是坚持不下去的,内心有责任才能坚持,对家庭、团队、合伙人、自己的责任。还有,别把自己想的太厉害,想创业就选自己最熟悉的那条路,要知道,深圳平均每天有几百家公司倒下,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是存活的那个。
; h) K9 _; \1 ?7 N; ~+ s! A: }
5 p" N. ?2 ~ L, i6 n
创业是条不归路,只有一直在路上,才有机会赢。
: ?' c9 \: } c& b0 A/ I F+ V$ \4 L% G# w* I
$ T+ o& s0 Z! t7 o3 V& V# y {6 E! N+ t0 X( L& d
2 ~; e0 T3 K, \1 G. l! \2 Y
! Q# S' I* ?5 ~% n% f
辗转在两个公司从事射频工作,参与技术研发,之后从这样周而复始的工作中开始迷茫。但是又不敢脱离自己的专业,浑浑噩噩了几年,下定决心要改变。
9 M# M$ }/ h5 t$ N/ `+ R6 @
于是开始在论坛创作原创文章,慢慢把自己的知识沉淀记录下来,也开始有人关注。
( o( C C) P9 [' E" |6 T! i
7 G6 w4 ^6 y' J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朋友的介绍联系到了出版社,于是开始了漫长而纠结的创作过程。那段时间是痛苦的,反反复复、患得患失、像被榨干了水分的旅人,脑海里面掏不出任何有用的东西。也无数次的想要放弃。
6 G7 P$ r: C* I4 o' |$ m7 O$ C* o! Q1 ^9 o) f/ A% q
后来一遍遍的看《阿甘正传》,看汤姆汉克斯一直往前跑,强迫自己坚持把书写完,之后开始尝试做培训,慢慢走上正轨。
3 G5 z- D& \5 V! q9 ?% N7 Y: L9 w9 H1 X
潘工的建议:这世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如果漫长的人生是一场长跑,那就要像阿甘一样享受这个过程,去看不同的风景,过不一样的人生。
' E: x. Y J+ w: c, p9 z. n, H! ~' H4 Y) T% n1 h4 e. A$ y! C! m$ T" q/ \
" D( d/ l# Q& \9 l. d
/ [ a: N5 l# L3 u! E! H! @. R! @Mr.ye,35岁,某通讯巨头公司7年技术研发,现转市场。
+ o3 J( Z* O) Z8 R4 q l6 g& E
毕业后进入某通讯技术公司做研发工作,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量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让自己的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不堪重负。
B' K5 L: Q; R2 d, O, u% F
为了自己的健康,也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无奈之下,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做市场销售。
$ y ~3 t8 }" Y: s1 D# \9 T6 Y
! c' Q" K% |. V( |& N1 J3 x; P
自己的优势是有技术功底,所以业务上手相对容易,但难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 `- R$ E. F* C4 W9 q& I- v& b3 Q+ b5 g$ D- m
从一个内向的工程师变成热情的销售,逼迫自己练就一身口若悬河的本领,逼迫自己和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从紧张到熟悉,从被动到主动,这中间的困难和攻克技术问题完全不一样,甚至要难得多,因为心理的惧怕和未知的境况才是最难的。
3 Z1 c- p8 p* C S7 ~, S
Mr.ye的建议:技术转市场销售未尝不是一种方法,但是前提是你有足够的勇气去改变自己的性格,调整自己的心态,当然,还要自我评估你到底适不适合。
. B3 d, v* ^" J7 p! B0 e( S) g4 f
, U1 _+ P5 h: E
Jason,35岁,做技术12年,换过三家公司
; J2 B# z4 y. k+ k
7 A! p* x" K+ \2 k6 X Y" g9 S" s
因为兴趣,大学的时候选择了电子硬件这个行业。毕业的时候,行业内35岁工程师很多都成为了资深工程师,是那时候自己眼中的大牛。
! I7 V2 g; `8 n, F* u/ S4 n" }
当自己在这个行业也坚持到了35岁,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一样有很多不懂的知识点,一样有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一样没有成为想象中的大牛。
! w, i( j4 c M( V- ] k! {( S5 Y" i9 i" @6 c* m% U/ j
在深圳这个城市,想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是自身技能的提升速度永远赶不上日新月异的项目需求,就像工资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飞速增长的房价一样。
5 |- N @9 V0 p5 {1 w9 d7 b& x( @( n1 V# S) y1 {- Q5 d
于是对于技术这个职业,开始变得吃力,自己也想寻求新的突破,有时候遇到技术瓶颈,会失去年轻时候的冲劲,变得消极失落。后来终于觉悟,是时候开始吸收新的知识了。
" S# T( Q* R2 F; k. b3 z$ B) K( ? @( s L
仅仅靠工作日的收获已经不能满足自己对技能的渴求,不,准确的说是不能让自身价值满足于市场,于是开始系统的加强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如果同龄中没有可学习的对象,那就找更有经验的大咖。
; Q$ J8 m# ~4 w( U8 O& l" A
' ^" x7 @8 E3 q9 T) f
Jason的建议:当你跑得比别人快,吸收的比别人多,你就抢占了先机。所谓的裁员名单也就不会有你。
" O! \2 j( U* F6 b
/ ^! w" S7 T' D1 R) x" A8 n% @8 V \2 a
W5 |" S- Z5 f+ ~! o
" P# C; c0 x/ q0 j) D4 }' e# y5 [) q, O
很多时候,中年危机只跟“中年”有关,甚至跟你无关。
, G; Z9 f6 }+ K7 |4 b, G! F2 @
, ~* `! H# m5 m2 |
我认识一个35岁的工程师,搞Java、C++十几年了,公司新接了一个项目,老板突然告诉他,所有代码要改成Python。无奈的拿起砖头那么厚的书,想啃,却发现已经啃不进去了。
2 g- S. @5 H8 @5 l( b
* j. {) T! F; F) H
' d3 \' L* C2 `$ Z9 q- u
. o( P) ?- {8 I7 ]
就像一根用了很多年的橡皮筋,突然有一天要绷紧,却发现已经没有了弹性。
1 V8 ~2 e# ?% W3 E& Q) G
正如王小波所说:“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4 C7 \. K6 \5 G' o
, n3 c% ], J. K( B1 q' E1 w+ _' {
对35岁的中年人来说,舒适圈是一个致命的区域。
1 t' T& V6 q+ Y' ?; F& G
& F8 T0 N ~& E( ~
就拿上文讲的甲骨文公司来说,它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但同时,也被业内称为“北京最大的养老院”:
/ \: O4 s9 r1 P! R/ @; c. Q
}8 M$ @+ [# F/ L8 d- h; c
不加班,上班不打卡,20多天的带薪年假,生活越安逸,就越不思进取,想着能一直这样到退休。
. \5 w% M+ k. ?+ {3 \( ]/ l, t
裁员一来,完全无所适从。甚至因为能力欠缺,再就业时连技术面的第一关都过不了。
5 H9 e) G! s- K+ n' R0 H# ]
S, I8 L6 v+ d$ `
互联网市场,哪有什么一辈子,从来都是一阵子。
" I: X1 V3 L) }8 G6 d) E+ n9 w
m1 d+ j( ^ |# x; i# `+ y
企业不是慈善堂,老板再深情也会跟你论成本。所以,这些长期呆在舒适圈的被裁员工,只能通过逃避现实拉横幅的办法来抗议。
而有能力和敢于走出舒适圈的人,早就带上简历,开始了新一轮的市场战争。
( K: `& ^. O. ]
/ W5 R: j( l: V) N+ M
* N- \1 Q) B1 D( V; h* y) P& S) N4 v- Q, {; d: t. ]5 X, Z0 d" J ]' ]- |% d% R$ u& u
n( R& N$ f c3 v$ t6 f: I* O3 k/ i7 T- C/ L# d2 e# t7 `3 u. H
! k: B: e1 g4 x1 H+ y4 x$ g6 S7 Q$ Y
9 w- D" A E$ T: |
; D- r6 v4 X* C" D
注:本文为EDA365电子论坛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r8 Q+ p# U% L+ u6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