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24年11月前后,小米生态链总经理陈波公开了小米NAS(网络附加存储)产品的项目。同年11月中,小米在推出万兆交换机时,其海报当中出现了“万兆NAS传输”的字眼。; w4 a6 w7 J, u8 E3 H4 X
6 {" ^6 Q4 u, d& s5 J- O
0 p; A r" L2 j, O+ f: U他表示小米针对NAS核心技术已经展开几个月的预研,目的是打造最适合米家用户的家庭存储产品。但当时他并未透露何时发布相关产品,给大家留下了一些期待。
6 M% Z$ y1 Z2 a0 Q7 n9 Q* a1 F! u1 h
( j& t% n2 s* m2 O! F* [
日前,陈波宣布将于1月17日19:00开启直播,他将会在直播当中聊聊米家2024年的发展、米家的新理念,以及介绍最近的爆品、近期将发布的新品、大家未来感兴趣的产品,其中就可能包含小米NAS的最新进展。小米NAS产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有说法称这是粉丝“逼”出来的产品。) K& c( R( h$ C" A& Q7 O3 Y
^, W6 s H" R$ }+ A6 H
: \! H6 Q4 v' p- }. A" x9 L(图片来自豆包AI)
+ q0 d! S# @" O. V" p+ |; I% e0 \, N; W( V- N
. t4 W# p. Y# S' f6 A
相比网盘、移动硬盘等存储方案,NAS在普通消费者眼中并不知名,市场规模也远不如前者,甚至部分消费者对NAS的概念还很模糊。别看市场小,NAS市场已经群雄割据,有绿联、极空间、威联通等厂商坐镇,小米花费数月预研NAS核心技术,还有未来吗?' \5 H7 L* h: t
, }3 X) E- |& {8 G: A* p( c2 ^# g' `$ j R8 Z* H: h$ w
NAS成存储新风口,小米虽迟但到?; ]% {5 W2 X: a# N3 ?
* U! X1 Y! p& F" Y9 \, u" |( {1 ^
4 h' @3 ` ~8 r, e
0 X M; _9 ^# J. J# E& i
相较于传统的移动硬盘、网盘等传统的存储方案,NAS(网络附加存储)相当于一个“本地网盘”,数据存储在内部存储盘中,并接入局域网或互联网,可以被手机、电脑等设备读取。虽说NAS具备个人存储的安全性和网盘存储的便捷性,但部署起来有一定门槛,且硬件购置成本不低。. }6 C D+ K/ F E; Q7 ?( Z
- \6 _$ o4 s7 f* x4 ]
$ _5 `& i, Q3 t( S. P& w
主流的NAS方案有两类,第一类为成品设备,企业提供完整的存储解决方案,用户只需要根据系统提示接通电源、联网、安装硬盘,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安装应用即可使用,学习成本较低,稳定性更好,但价格偏高。
8 P3 ]0 m3 e' s; c, \/ o" M# F; C
0 O$ u5 [- b+ b: g2 t* Y! Q5 [# }! p6 g+ E
另一类则适合动手能力强的用户,购买相关硬件组成NAS,再基于Windows、Linux等系统的共享功能或安装对应系统,即可完成硬盘内容的共享。这一类方案并不适合新手用户接触,体验上也会有一定的欠缺。
3 m3 g* f. _* Q( y7 m/ T& h
8 \' o1 A3 S9 N5 T/ w; s- }$ T- i! H/ c, |2 Z6 Y. g& H
目前来看,企业端用户有大规模文件存取的需求,NAS市场当中企业用户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近些年,个人用户对生活记录的需求不断提高,手机、PC等设备的本地存储乏力,可以预见的是,个人消费者在未来也会成为NAS的一大主力。
9 M5 i) y1 Y+ i; T0 h6 N& D. k( k3 k! \
9 }, Y, l! U: ~0 |% {陈波曾表示,小米NAS产品将会面向个人消费者市场,这就意味着低学习成本和稳定性的优先级会放在最高,销售成品NAS方案是意料之中。传统的移动硬盘、个人网盘有各自的局限性,前者难以兼容多平台,后者在资料私密性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NAS会是更理想的存储方案。
0 Q4 P8 a+ a2 j2 `/ ]( P2 ]! s. a* d( h. e
- [6 s+ b3 i6 C" {: P; U小米并非第一家抢占NAS市场的手机品牌,更早之前,华为也打造了完善的家庭私有云解决方案,借助自身的一系列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
' A4 O0 y2 ^% A9 F Q C9 P0 I6 d/ I3 N
/ T A6 U: u, i2 P) p(图片来自华为) + K4 `" }5 v& M/ }" R
4 j; b0 o: x* K4 y1 B7 g
8 N ~$ F) p% d' u4 A
QY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用户NAS市场销售额达到469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102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3%。可能是看到NAS市场的发展潜力,小米才决心加注。6 m! s1 d4 D/ J8 }5 e
. X% B6 E6 p" m8 C; z D' X' n- }0 D
6 }4 ^2 W, [3 KNAS的使用场景十分明确,本质上还是面向设备本地存储空间不充裕、需要将视频、图片、文档等内容存放到一个私人的“外部空间”的用户,同时还要兼顾实时读取和存放。虽然现阶段NAS的规模和需求相对较小,但未来可期。1 H* P- W7 g" G7 j6 \ v
* N# N5 V$ Y; ]6 \) [1 A
% A/ C/ I0 n0 h2 @AI+互联,“存储”不再是NAS的唯一任务
; x: a) V9 v0 Q# b% e7 y, l) Q& V
3 |, ]7 f U. d
( K: D' g" N+ ?' C
一般来说,传统的NAS方案供应商(绿联、群晖等)提供的只是单方面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面向设备存储不足,有家庭、企业内部文件分享需求的群体,这些传统NAS供应商积攒了多年口碑,树立了行业地位,拥有了一群固定用户,尤其是在B端更具影响力,并且在NAS技术上,传统NAS企业有更深的理解。& E4 Z) } D; z+ x, |" E
( Y; L4 E! K4 [$ h/ X5 ~$ v1 `5 r0 l/ f3 B4 a, }
作为传统NAS方案的代表,绿联的影响力一直不低,并且顺应了AI时代发展,让私有云方案获得更多可能。
5 }$ C. p4 A3 ~2 F6 V6 S" A3 P, k9 Y: x3 C
2 x+ Z3 F7 B: ?2 g7 R# B
不久前结束的CES 2025展会上,绿联还带来了全新的AI NAS解决方案,提供双10GbE网络端口,可通过配置链路聚合实现高达20Gbps带宽。即便一个端口故障,还有另一个端口维持正常访问。
/ I2 H+ w! `( V$ V! e4 ~/ x5 O3 `% Z9 \2 ^( r v6 T
; P/ ]7 ]6 x- w( g( S
核心其实还是AI能力,绿联在iDX NAS当中内置了大型语言模型LLM,支持自然语言理解和对话,用户可通过文本形式提出指令,NAS再根据在线知识库和本地数据库提供答案。
# B; J: b- l0 B) c" O
+ g) ?! F1 ~+ m; w1 h( N$ b
" V7 o/ f! e7 a2 I$ z: E( g/ e. h' qAI的需求并非空穴来风,前面提到NAS的组建和使用有一定的学习成本,给普通用户设置门槛,并不利于产品推广。AI技术的融合在NAS领域中十分有前瞻性,尤其是AI相册,通过人脸和场景识别,自动对照片等内容进行分类,同时AI大模型支持离线运行,这就是绿联AI NAS的优势。% T& \" ?5 i; \( f% [! E
9 |# h( @1 w9 @2 l6 t# ]
- s K: {5 K: I
) v. c8 Q% @! K- p5 I6 x$ ?) v% `) k" ?3 y# E2 G
7 L2 [9 S4 |7 k) k
但对个人用户而言,设备组成相对复杂,光靠传统NAS的应用还无法让存储数据实现跨设备的流转和同步。
0 k9 h; M7 B/ Q: O. ^- D
: F% _3 s/ C, }0 Z2 Q$ t. u1 e, o9 D. Z( D5 _* `# k Z# |, }
这时,面向个人用户的小米华为则占据了优势。陈波曾透露小米NAS的三大核心功能:第一,打通手机、PC、电视、平板电脑等设备,实现扩容、AI相册;第二,打造家庭影视中心,能够生成私人影院海报墙,用户可以随心点播NAS内的电影资源;第三,为有基础存储需求的用户提供丰富的网盘管理和资源下载能力。
. }* k3 r/ x/ X. Z* [0 R8 U$ |; y0 J; A+ Z7 b5 R/ v
2 C) x7 \4 K' [; @5 i7 q& I3 k! @
华为和小米并非单纯的手机厂商,旗下还有许多PC、平板电脑、电视、家电等智能生态产品,并通过系统实现无缝互联。利用在云计算、通信、智能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小米和华为的NAS产品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用户的多设备生态中,扩容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可以多端、跨端读取,且不需要额外的第三方App。% i a5 q) c0 S5 H
* c" V) C, S/ Y; E
! e0 A. q n: c0 O7 e1 X/ L6 B同时手机厂商也有面向AI时代的解决方案,或者说在多设备生态加持下,AI技术的融合还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
) U5 [: V: e+ i( s: t
% w. ~- k7 y4 j. |% M$ N
9 S* X+ A/ C a* E5 P7 ~% i
0 o5 p. F5 V& }9 n(图片来自华为)
& q* U+ A% p" M5 J- W% c' f8 V- C! A4 W, l% M' Q `
: r7 h9 d: U4 z
并不是说绿联、群晖这类传统NAS产品不如小米、华为这些“新势力”,在小雷看来他们有各自的目标群体,且都是基于自身的优势去打造私有云方案。只是单纯对个人用户而言,他们往往把NAS作为多设备生态当中的“统一存储”,对无缝流转有特别的需求而已。; ~8 [$ w1 ]0 c
9 R- u& r) j5 F. [- J6 m2 _( r
" s3 N) }+ C& O; W可以看见的是,华为和小米的入局,给私有云存储行业带来一些的解法和思路,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共通把NAS的体验做好,才会有更多消费者看到NAS存储方案中的闪亮点。
1 b8 \ r* D t/ c8 K1 H7 u/ G. \ H2 e' Q$ }
7 p& q2 p# s4 u& Q5 i" a6 |
家用NAS市场要彻底爆发了?
+ f0 X$ A" w- l4 |, @3 }8 p+ F: z
0 N' }7 ^8 D K. E- d: g# V) ?0 u. ~7 \/ _
& v W& b. _$ [: W/ Z
不得不说的是,数据存储需求的膨胀给许多设备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以前128GB的手机存储都用不完,现在可能1TB都嫌少。以小雷自己为例,半年前购买的1TB存储的手机,现在占用将近一半,说没有存储焦虑是不可能的。
. R' j* J" O, M) Q
1 ^ i& ^+ p- g! r1 O' n
: S- Q0 @6 E; A% w1 [8 n* Z9 {" s9 J问题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存储扩容成本很高,以华为的内存升级服务为例,升级至512GB需要879元。前期购买大存储的手机,也需要额外付出不少的成本,更何况存储的价格时高时低,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存储智能设备的价格。: U2 x8 R- W- E- m% H0 Z8 d1 e
/ f/ Q% c, |7 l
" l( \- H6 j6 e, u I小雷也曾买过大容量移动硬盘分担存储压力,然而移动硬盘的数据无法随时随地在不同设备上查看,大容量的云服务要价不菲,2TB容量连续包年少则三四百,多则七八百,长期算下来,费用足以搭建一套8TB甚至更大的NAS。* Y! O' A, n7 R! u7 K
# l b R% L) t" m( w
* n$ [# A9 }7 a# D) _0 @' e* J3 O: n7 E! `8 S7 _9 \/ }# V" {
(图片来自“我的华为”App)
# V& j# o. e p1 J- T4 p- [! Z6 x! u4 U8 c
# M9 N. l6 m* {
凭借跨端协同的互联能力,小雷认为小米NAS至少会成为“小米全家桶”用户最理想的大容量存储方案,对小米而言也是一笔可观的业务营收,同时还能提高用户对小米产品的粘性。作为消费者,也可以不再依赖大存储的智能设备,省下购机成本。把NAS产品价格打下来,市场也对小米有着别样的期待。
; g5 f+ K7 J; }$ ?( ^% x, B" t4 q! f1 S' J8 {; S# d& j
/ Y5 x; \' ]2 J另外,AI的助推也让资源管理和分类这件事变得更简单,无论是绿联这样的传统NAS企业,还是华为、小米这样的NAS“新势力”,他们都在积极地让AI技术融合到各种场景里。& H2 H" x5 Z/ Q, ` t
+ C+ x1 N7 Z) c$ \$ [8 n
. C2 _" ^% W' @% W3 U9 L6 h! s$ R( F不过小雷还是要提醒一下,NAS满足的还是家庭和企业的大规模数据传输需求,对于数据存储需求越大的人群,NAS的意义越大。如果现有的个人云盘服务或移动硬盘就能满足你,那么NAS就没有必要。9 Z0 Z4 r; `, T; W5 ?& w5 a
$ q8 y. Y2 V8 O2 K2 \
" z& R: L7 w6 F- P* K小米和华为打造的生态优势,在NAS产品加入之后会被进一步放大,一定程度能影响更多手机厂商的跨界。毕竟余承东曾说“没有任何设备会是一座孤岛”,互联和AI概念深入,不具备生态能力的产品则有可能被市场“孤立”。
0 }6 s8 M4 k3 d6 e
4 q5 J3 [; d7 w3 {* G ], I7 T6 h* c/ J
至于小米的NAS产品如何,就看官方给出的答案了。/ ~/ J# V- J6 R# a3 X$ J
! X' T) Z! J; j; e7 z$ A* I4 U1 N T5 w0 B- |0 q' r' B. X3 @
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CES 2025落下帷幕,雷科技第二次派出官方报道团,对CES进行立体无死角的报道,一共输出41条内容,内容整体超过10万字,涵盖了AI硬件新物种、AI电视、AI家电、AI眼镜、AI PC、AI+AR、智能清洁、AI芯片、AI PC、教育硬件、AI汽车、智能配件、可穿戴、AI机器人、AI耳机、智能镜、AI存储等领域。欢迎全网搜索“雷科技CES”获取一手报道,洞见AI硬科技未来。
2 A6 ~" d7 U1 Y9 G& _ ![]()
( L9 ~& Y3 P2 a' r9 u. h; ~ F# _' f) l) n8 ]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