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应用笔记:用AVR单片机直接生成负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2 10: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红外测温传感器的输出是一个mV级的电压信号,大约在室温下(26℃左右)输出0电压,温度再低就是负电压了。。。要用单片机检测这样一个小信号,必须进行放大,可一般的单电压运放都不能放大小信号(我曾经折腾过LM324的单电压小信号放大,发现大约在100mV以下,LM324就没有反应了),最常规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双电压供电。7 |7 J+ r7 x$ N4 w; F: a& N( m% S
, N9 o5 q$ q/ ^; g4 X
+ [+ q5 z, {4 B7 y
7 m& S0 L" x8 J  d5 [% K
) G3 f- n! T( P( J双电压是个头疼的事情,弄两路电压一般来说要使用变压器,还得是双绕组的,全桥整流,78 79系列IC伺候着。。。看着就不爽! 如果要改用电池供电。。。麻烦啊!
; f2 l7 H3 k, [' R1 d# o) y( d8 E) v& h$ w' D- i$ w; a9 x# Z$ k4 {4 U! U
8 G) e$ u! ^! F  H" V; t8 w
" \7 o' X7 x6 G于是打算用负压生成电路。 负压生成都是一个套路,用振荡器产生交流电,然后用电感产生感应电动势,或者用二极管和电容组成的倍压电路。。。既然用了单片机,那么产生交流电这个任务,就交给软件吧~ 接着需要考虑负压拓扑。: \% ]8 Z+ G! A9 J9 t8 v; d! ?5 Z* W5 J
2 B) H" E2 j! P; c; u0 L+ q% p6 k7 _
2 b! |* D$ i, S/ `  {  G
) f% x0 |$ n8 q- q# r3 F7 a负压生成有电感和电容两种范式;其中,电感模式的有变压器式,和电感自激这么两种。 显然,我还没打算自己绕变压器,那还不如用双绕组市电变压器了;电感和电容选那种呢? 其实电感式的我做过,要想达到高效率,还真有点麻烦,最终选定电容式的了!$ G' C$ t( h1 \! m! E/ q* v3 G) R* E* f" M6 f( x
6 B# e' L* C9 w8 p
0 V' J4 o; |4 }! X" C+ ~
在baidu上一搜“负压”,就有好多链接,从其中挑了一个简单的:" m; @+ I, N! J8 R. P" I9 I+ p: J" d. `  ]4 W9 }
: s8 A8 O- U) A% a9 S. C9 K6 S
6 ]4 ?' |7 c+ s9 l. W9 h7 v3 }  f7 X7 b8 P  }
' |$ d0 U# Z5 t8 C. h* h0 }2 P3 v. A8 W
1 i2 c; H' t. W9 T# J  J
  u& X/ C) n/ r7 G当然,我用AVR代替了555,随便找个IO,在LED扫描中断里面反转一下IO,产生了3K左右的方波波形,套用上面这个电路,一下子就生成了-4V的电压(5V供电),OK~; v  Z' z; y6 |6 B4 s; P
# @: p3 {6 r8 ^, |/ Q3 E: ~9 O7 P% y5 [$ M2 }2 P$ W8 x9 ^7 y& O/ {( X5 Q. @8 S; {2 q6 t! S# _
/ c2 d& _9 }6 n* J: H( e+ D1 T6 B8 E( k. H" W8 Y& `) d: C
接上100欧负载,顿时电压跌落为-1.6V,改了改电容容量,没效果(可能和我只改了1个电容有关系)!改了改驱动能力(多个IO口并联驱动),也基本没效果!改了改振荡频率,也基本没效果! 看来这个驱动能力确实有点差。。。当年用MAX232做高压发生,还能带动编程器呢(作为变成高压发生)。* _8 z# s& N* P, n
( ^0 j- W: @  I  X
& k/ J4 }+ k6 j
/ p9 R: b4 G/ i& f, N算了,没时间细研究,直接焊上LM324,管脚全部悬空,电压为3.8XV,想了想,把两个二极管从1N4148更换为1N60(锗管,0.2~0.3V压降),OK,带LM324的情况下,电压为-4.6V了! 4 _6 _2 A% \& {& I3 u7 p

) R2 Z6 }6 }- G5 T2 o# T" d; c2 J* M' J6 k% d4 v8 Z% I+ F* D% o5 ?/ W& Z
现在LM324是+5V -4.6V,已经可以工作了,有空的时候再研究效率吧。' M/ N+ j9 ?+ w! C7 |* X# H

2 I5 m* N: U/ Z' O+ I+ Z0 U! G: \3 B9 r5 [$ p  u) U6 V+ O
笔记一下:, C! S9 F1 g* |% o1 t4 R: t; M: }, S6 D! f" `4 r
. G- t6 n" `) \
/ t9 p" N7 u/ i! M2 p- w4 ~  f
第一个电容C3,我使用的是10u的;第二个电容C4,我使用的是22u的;从原理上分析,这两个电容应该相等效果才好,否则两个电容只等于最小的那个容量;两个二极管为1n60,按理说1N5817之类的肖特基也是可以的,我就没有试验了。# ]% I% n- _: V# g3 R

% O, G) P1 P$ ]' {7 b( Z8 F
9 G( h. W3 H+ R+ I# [+ t* n这个电路的原理很简单,虽然是倍压拓扑,但是其实没有进行倍压。( N. g9 Y2 x2 O; t; n$ y
- b5 i) I8 J8 }( `: o/ v/ f% u. o, @- r  u  M, L+ k
. v0 ^- P% i8 N

* e1 m- }. R. \" g% ^8 t* e6 n6 J8 v0 [0 I0 a1 T
9 t  k: s( f/ ^* {- X+ X8 v  D7 D# b4 i, }7 ^
: e' J) P9 \& x- m5 _% f9 T$ X  W1 s, K9 H: L# B" f" s
4 l0 I9 Y, v9 V$ x/ k! ^$ T* z可以轻松算得,C3上充电能达到VCC-VIO-VD1,VD1为D1的压降0.2~0.3V,VIO为单片机IO口的内阻(一般是一个三极管的饱和压降0.2~0.3V),因此C3能达到的电压,在VCC为5V时,约为4.4~4.6V。 实际上如果电流很小,那么二极管的压降还要低,因此C3充电电压实际能达到4.8V! 我实测为4.76V。9 v# B* c# [) L" f: q# ~' v1 l6 B; m) G- D  S# z- I8 `
: s. h8 e& I8 X( M7 r) j! e+ [- C9 U+ S& Q8 O6 B3 d8 o$ o
- L" O' E# }5 }+ j+ Z. T5 q0 D" R& r$ \) q9 U0 j
好,接着看,紧接着C3正极被接通至GND了,那么此时电流按照二极管的约束,开始由C3向C4充电:+ C* I6 m1 F' x8 ~" G3 _* o5 S6 a7 W6 Y
+ ~2 ^( X7 H, {8 _* X5 w
8 B/ v1 l9 n/ i- x$ ]$ [" Z
5 z5 u6 Z+ ~1 c( i1 F5 o$ i: ?
6 V; m; t$ x  J' @/ x
0 x' I4 z5 w7 Q0 l. O. f同理,在C4上也能充上4.2~4.4V的电,我实测是4.6V。. E. y; {; a9 y# p( u( o) f" m

& s" K( H- L6 W, E& H( W" p
0 S/ L, Y9 s( H+ N1 ]就这样往复,最后利用这两个电容+两个二极管,完成了电源从正到负的乾坤大挪移,在C4上产生了和VCC刚好相反的负电压,幅度为VCC-VIO-VD2-VD2,帅!
# T9 l- |' I9 H1 b0 O: ~: D  }6 L7 T* ?; y5 i! C
4 b5 Y) D/ m% L8 o( N% u: L7 t: m
( ^8 y& W) g' |1 O6 J  D: O. A  C, W' e
) I. f1 {0 g0 |3 d- y
: O# I5 k" j3 ~0 N6 r$ |" }写在后面:从这个负压发生原理可以看出,影响负载能力的,主要是电容的容量和电容充放电速度;而电容充电速度取决于单片机IO口的内阻和二极管D1,电容的放电速度取决于二极管D2,因此,要想提高带负载能力,就在这上面下功夫吧。 如果要很强的负载能力,那还是用电感拓扑吧~  S) p% R' P0 u! W9 F  ^3 l+ [0 ~7 n1 b- I. M4 w1 m*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8-1 03:5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