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二极管的结电容: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我们也知道了数据手册中所给出的结电容参数,它的大小和反向恢复时间没有关系。如下表所示:
9 R! f5 {: V$ w5 q: W* c: K' b序号
& _1 U9 D( C6 M. s& X4 K, J/ v- D" u | 种类% q0 B7 s" }2 n O
| 型号- [+ w" Q' R% d: l5 r& D
| 结电容
) C- Q. i4 h' C- [ | 反向恢复时间
5 G* l& j5 h- j0 o E | 封装% N- b7 ?/ f4 L8 w( |' Q
| 品牌: T+ G; z3 S8 C9 j
| 1& e' M+ C* S) f- O( W- g' |
| 普通整流二极管6 h7 u/ q2 w' O% F
| 1N4007/ b6 k) P2 X: R6 ?
| 15pF
1 t( X% D+ t' W! j/ R8 h | 1us. N ]7 g8 u, d: V1 K
| DO-41
7 {7 a' B3 k" @" G | 固锝9 Y" ` y6 K- z# U& @. k' W4 a
| 2; ]/ i' |, u( y! B* G* o
| 快恢复二极管
# I1 _+ x! j8 ^4 `, m1 i; ^$ z | 1N4933G
! @ i/ w$ C1 z | 10pF( @8 ^9 V. T. M2 ]" p
| 150ns
[' r8 ~" b$ i# p( u9 ? | DO-41
& X* V% B: s( \# k$ ^' J | 杨杰
) Q* g% B9 P2 ~% h* Z& k2 t" { | 3, X) ^& D6 J1 f6 d& f
| 超快恢复二极管5 W4 T( M N0 P
| ES1J& K5 X+ l* d2 d
| 8pF% d+ F; g% K- b7 ~
| 35ns
3 v' h( k/ b' g9 K" m6 n | SMA: q: P$ w. g, A2 |9 K( G
| 安森美+ d; ]! M% i2 I+ P# j6 x( y7 @
| 4( v. Y8 p R) [* h5 u0 I/ x, z
| 肖特基二极管* q" X! P Y% {9 G
| 1N5819W: f; {. b; {3 M6 d: y" {9 p( T
| 110pF
/ c. @) N/ P( O3 F" h7 r5 i5 X | 10ns
: C+ U/ T. N* s! p- Q | DO-41. Q) p0 P+ i# N
| 固锝
/ H5 g* x+ D* b' m3 @' r6 A | 5
* i+ _) I7 t" V | 开二极关管; A: g- g& E" r5 r3 P- p7 r! g
| 1N41485 O, f7 M/ B k1 c
| 4PF+ f% m- O( D. E
| 4ns
1 l# A8 D2 G& H% Q& T% w% C( ` | DOS-323
; h) x: u: G' u% t* D) D8 V | 强茂
2 }: W: E) E) X1 P( C | 0 m9 W; l- [% [
通过上表可以反推,里面的结电容其实指的是势垒电容。
( c y% y+ ?; W. o
我们还是以ES1J数据手册给出的参数为例,可以看出,它测试出来的结电容参数是有条件的:VR=4.0V,f=1.0MHz。那么,这里面的VR指的就是加在二极管两端的反向电压,reverse反向的意思。所以,得出一个结论: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和扩散电容是有关系的。扩散电容越大,反向恢复时间越长;扩散电容越小,反向恢复时间越短。同时,我们也分析过,正向导通的电流越大,扩散电容也就越大。也就是说,如果正向导通电流越大的话,少数载流子的积累效应就越强。
4 _4 Z) J9 b2 [: r事实表明,PN结正偏的时候,结电容主要是扩散电容,PN结反偏的时候,结电容主要是势垒电容。 - Y( i5 d/ G, |* C4 W o. ~8 g3 i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疑问:反向恢复时间和结电容(扩散电容)什么关系? ! d( r& t, H' d V+ C! r4 e
* l2 R: W, o. G: n' o! v+ u# f反向恢复时间
1 N6 Z- v1 J' ]0 ]' W4 C
由PN结构成的二极管都会有一个Trr的参数,这个参数就是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trr这个参数决定了二极管的最高工作频率。那反向恢复时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
8 r9 v/ v7 }( M1 g 在开关拨到左边1时,二极管接正向电源,正向电流IF=(Vf-Vpn)/RF。可以想象,此时PN结处充斥的很多的载流子,也就是存储了很多的电荷。如果我们观察半导体内部,会发现,整个PN结,包括内建电场区,到处都有载流子存在。也就是说,现在整个PN结相当于是良导体,如果电源迅速反向,电流也是可以迅速反向的。
D: _) X0 j ]
我们看上面这幅图。在开关拨到右边0时,二极管接反向电源,但是此时PN结正偏的特性不会马上改变。为什么PN结的正偏特性不会改变呢? 9 j, j" ^% j4 g/ k+ Y, @' [7 C
可以这么看,PN结反偏时内建电场区是基本没有电荷的,很明显,现在存了很多电荷,不把这些电荷搞掉,正偏特性不会变化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结电容导致电压不能突变,电荷没放完,结两端的电压就不会变反向。 6 Y ~5 q i% H8 p5 S8 W
5 R5 i! H- j7 z5 Y s ]6 ~8 W与此同时,因为存储了大量电荷,此时PN结可以看成良导体,电流立马反向,反向电流IR=(Vr+Vpn)/Rr。不过需要注意,这时电流的成因是少数载流子反向运动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少数载流子数量是越来越少的。
& P% o2 X, V: p8 D c 看上面这幅图,刚才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从t0时刻到ts时刻,少数载流子数量越来越少,当t>ts之后,中间被阻断,那是不是整体电流就立马下降到0呢?其实不是的,电流还是存在的,这是暂态电流。因为P区和N区各自剩余的少数载流子并没有达到热平衡,最终会复合消失,这个复合会产生电流。
/ k3 M3 R5 c( L* ]/ j9 v0 T$ }这个可能不好理解,中间都断了,不允许电荷穿过,怎么还能有电流呢?我们知道,只有形成闭合回路,才能产生电流,这个电流指的是恒定的电流,也就是说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实际上不形成回路也能有电流,那么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呢?电荷流动,就是电流。没有回路,也能有电流,那叫暂态电流。就好比一根水管,堵住一端,水也能流进,直到水管满为止。 2 \7 g; _# x+ M1 y+ o1 O+ ^
0 H. V: S; Y& b X/ a1 E; H所以,尽管中间阻断了,也还是有电流的,只有当重新达到热平衡,复合电流才会为0。整个过程,电源电压,二极管两端电压,反向电流的波形图如下所示,图中的trr就是反向恢复时间。 0 x# Y1 |9 |" y) O2 _1 A% \( L
) E2 G7 o/ U- |% l4 L
5 d, H; S1 V# K* h9 ^) q: |" M, l! F
有时也会看到上面这样的图,二极管反向电流最大值的地方并不是平的,并且二极管两端电压会出现反向尖峰。那到底哪个图是对的呢?其实,这个差异,仅仅只是电路的不同。如果看明白前面说的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的形成过程,这个图也就能理解了。
( _) u5 F C' {& x
6 G/ W* P5 s$ z前面画的波形,我们的电路中串联有电阻,当没有这个电阻的时候,或者说电阻很小的时候。反向电流会非常大,而从正向电流变为反向电流,这需要时间,这会导致di/dt非常大。此时,电路中的电感就不能忽略了,因为有电感的存在,导致二极管两端会存在比电源还大的电压,也就是反向电压尖峰。
) O ?9 `; T2 s! B/ X7 z) n 整个过程如下: 1、在t0之前,电感有正向的电流IF。 2、在t0时刻,电源突然反向,因为二极管内部充满电荷,此时相当于导体,所以压降很小,这导致反向电压全都落在了电感上面,因此电流以斜率为di/dt=(Vr+Vpn)/L下降。 3、在ts时刻,二极管开始恢复阻断能力,此时电流达到最大,随后反向电流会下降。 4、在ts之后,二极管的电流为复合电流,随着载流子越来越少,电流也越来越小。此时电感会阻碍电流变小,因此会产生反向感应电压,这会导致在二极管两侧的反向电压比电源电压还大,也就是会出现反向电压尖峰Vrm。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复合电流基本为0了,电感电压也就基本为0了,此时二极管两端电压也就等于电源电压Vr。 总的来说,反向恢复时间就是正向导通时PN结存储的电荷耗尽所需要的时间。
5 g7 }$ F& P- f因此,就很容易明白下面这些: 1、反向电源电压越小,反向恢复电流越小,电荷耗尽越慢,反向恢复时间越长。 2、正向电流越大,存储的电荷越多,耗尽时间越长,反向恢复时间越长。
4 y- P( A/ b5 E) T- s% W6 e9 ^* B; @3、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复合效率越低,寿命越长,电荷耗尽时间越长,反向恢复时间越长。
0 F/ X' |7 f4 X, k f
% c9 [* a- f1 o! v, } / m( L/ g% B- s, ]% Q- x
9 g: l0 P& Y4 f2 ?" x
/ X: f$ P8 P9 G; b. q
- i5 u/ ]5 H+ d& W) ^
; `& M1 c) N# z3 J" j1 b
& u' f9 T! j) O8 y; P8 I' j* Z" M8 j ' |( a2 k! I% c( _4 L/ y
2 S9 C5 b( e5 C% h2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