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什么是生产性- @: ^- R9 P% G$ R
“生产性”,中文对应的词应该为“生产率”。因为这里主要讲的是制造工厂的生产性,所以,这里的“生产性”其实特指的是“劳动生产率”。/ y0 V* I7 d8 k: {- X. ^+ N
1 N* E! |1 X) d" m1 M- D
“生产率”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产出/投入的比例,也可简称为产出投入比。 r2 |% d9 e( k6 d/ L1 W( B
$ [$ l8 N0 `: u1 V4 g# e
' V4 U2 d4 t# S* R3 R" ?$ b5 \: b$ @而“劳动生产率”则表示产出的产品与投入的劳动力的数量(通常以工时来统计)的比例。1 P7 G2 Q3 b& U+ z% ~, h7 ~8 Z- \
! v) y' F8 X& c
& r3 |: u, C. D: h3 i这个数字显然越高越好。通俗的理解,所谓搞好生产性就是用更少的人能够干出更多的活来。
$ i4 c0 W% b! Q9 H5 x: _" i* J) U) S& f! @4 H7 L; M. M
7 L$ k5 N% |+ g9 V2、丰田式生产性改善0 j" {9 D$ p% u" \$ w9 U- J* T- g
丰田式生产性改善,从根本上说也是一项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活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几个特点。
- ^1 b7 L# d8 R9 w2 W4 p9 I% ^- B7 _# x0 c6 E( P1 N( _
(1)以“能率”为核心的改善机制2 o0 P' v f \6 r: |
) P2 k6 h0 l4 y
丰田的改善理论当中,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元素。那就是“理想状态”。丰田的所有改善活动都是基于一个理想状态来进行,所谓改善,就是缩小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从这个角度上说,“劳动生产率”并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因为单独讲“越高越好”,显然就模糊甚至可以说取消了理想的状态。
$ b. _& @* M% D7 K$ }$ o% @ `5 r2 E/ k5 `
因此,丰田提出了能率的概念。能率的计算建立在“理论生产时间”的基础上。而理论生产时间,指的是生产一个产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工艺,理论上需要的作业时间。这个理论作业时间,丰田称之为“基准工时”。/ a- h0 a$ t, G% Q/ y$ M* H
; z' V) `3 E3 [/ r1 U5 v' J6 z
在丰田的改善理论当中,另一个特征鲜明的元素是“需求”,“一切从需求出发”是大野耐一的原话。所以,制造产品所需要的理论时间就等于,
. i4 K7 S7 o2 i9 r% o* Q& C7 _5 C
' r& `4 d4 e f% k. y* ?5 u制品时间=产品需求数(不是实际产量也不是计划产量)x 基准工时
$ G* S9 ]! Y' [9 l而
# r5 x1 U! G: x2 {' i" t) ]7 Q# l7 x% t$ W! y$ T$ W2 H( f
能率=制品时间 / 实际作业时间 x 100%" `. z% B7 _2 a
3 N2 q, ?! {( Q
因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浪费,所以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的实际作业时间必然会大于这个制品时间,也就是说,能率< 100%。能率的理想状态是 1,也就是 100%。
( q2 S: Y; A$ n: K! m% i7 e5 P8 f) S; n$ X$ l
(2)以作业改善为核心的改善手法
; u4 @1 x8 Y Z% {6 [, k9 I- C: H: z9 s& u T* Z: d2 U
在能率的数学式当中有两个时间。其中制品时间的两个因子,基准工时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而需求数则由后工序(客户)决定,因此,想要能率提升,简单的数学知识告诉我们,只能通过削减实际作业时间。
& v6 @6 e, Y @& C! J! n
C# g" g9 N$ r$ i4 Q如果我们观察下实际作业时间,就会发现,它由理论工时和浪费两大部分组成。丰田的能率改善(生产性向上)活动集中于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这个方面进行。! R, g: b( j- P. t+ `' \# D
. ~7 h) ]( R2 v0 k( h3 `/ F, {当然,要提升能率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减少理论工时,例如,把我们手工生产的岗位全部替换为机器人作业,那么即便是存在大量浪费,因为我们实际生产总工时降低了(甚至可以降到非常低),我们的能率(或者说生产性)也得到了提升。但是,这并不是丰田式生产性改善的核心内容所在。
; ~# K' x. D; G+ Q& `
& Q. m& o6 G9 B6 r1 F这个地方,很容易产生误解。通过自动化来提升生产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这并不是丰田式生产性改善的真髓。我常打一个比方。例如一位大厨给你做了一碗蛋炒饭,你吃了不是十分满意,提出改善的要求。厨师通过努力,最后终于炒出一份令你赞不绝口的炒粉。从本质(提升客户满意度)上讲,这个厨师的改善是毫无问题的。只是,这已不是我们生产性改善的初衷。% D5 |/ R, c U7 F0 k
/ u; ?, K& m; b' n) j! q3 u: d. b(3)一切从需求出发
! V3 W/ c( J0 j% }
1 ]/ e! x! I, M- W6 t3 v+ j; S能率的制品时间里,参与计算的是每日的需求数。(当然,实际运用时,我们总是按照需求来安排生产计划,这个时候,需求数就等于了生产计划中的数字。还有一种情况是,无论有什么问题,我们总会完成我们的生产计划(因为要交货),哪怕是通过加班或者日后来弥补,为了简便计算,我们会用实际合格产品数来替代“需求”这个数字。)这就决定了能率是一个与需求直接关联的指标。生产的本质是满足客户的需求。离开了这一点,任何改善都没有意义。1 I# o: ^# \9 v5 e8 D
+ J3 K: d0 H3 k
实际生产中,最影响生产性(能率)的也恰恰就是需求的变动。一条生产线,日产量100台的时候,10个人在参与生产。而如果产量需求降为50时,几乎很少生产线能只通过5个人来满足生产的要求。这是整个制造行业的一大挑战。而能率的计算方法,很好的评价了在这一方面生产过程中的改善力度。
8 B; ]1 U, W4 V7 X2 d" [% D
; ~$ Y P6 d3 Z0 R用更少的人干出更多的活来,是一个朴素而美好的想法。通往这一方向的出发点和途径有很多。从哪里出发,如何到达,是我们必须要事先想好的问题。
/ @5 c( D9 y% X'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