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IMC! f# `4 g: I' K9 Y' |
! y. f1 w( `4 W1 d7 i3 x3 ^
6 U2 a5 y4 b9 }& v
1 ~4 z2 `, Q" }' V# g5 P1、焊点的形成过程
! @% a7 ]3 t, x/ r
5 M" w2 _1 m7 ^, l) I/ ?. a0 f n' d3 L4 y3 i
% j" u1 |- W6 a焊点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焊料润湿(铺展)、基底金属熔合/扩散和金属间化合物(IMC)的形成。" R! I3 g, U, E# q! A4 F3 ], F& `
2 S( j4 q* t2 F2 ^! Y! X& _6 B# [2 `0 v i, A8 y
) n+ z; f& b7 S+ B: w% J
2、金属间化合物8 N# u" e- `1 v9 a
. o+ d3 E* L3 u( k# `4 u. j2 ^# A- S
! C. [+ d7 Y6 h2 Q/ w
金属间化合物,英文全称为Intermetallic Compound,缩写为IMC,它是界面反应的产物,也作为形成良好焊点的一个标志。
0 X; R# m; R; \, f P& C& w5 i0 [& b! w, D3 ~( A
: Q4 c% S( S' S. Z
% n) |* j$ s% P9 {* o3 X
在各种焊料合金中,大量的Sn是主角,它是参与IMC形成的主要元素。其余各元素仅起配角作用,主要是为了降低焊料的熔点以及压制IMC的生长,少量的Cu和Ni也会影响IMC的结构。: h% m* C1 l! a" t8 Q
7 a" e' r9 y7 ]/ Y ~! r
1 s2 v% f# u& {( L9 T0 [" c+ o; q! h6 a! C$ r8 y [ j
在有铅工艺条件下,锡铅焊料与Cu、Ni界面形成的IMC典型形态如下图所示。焊料中只有Sn参与IMC的形成,IMC的成分固定。9 w) j/ f y# }) N; P9 Z+ _
" Y/ ?8 H0 x" m6 S! j5 L, ` w; n* ~; f* V$ [ {3 I! S
在无铅工艺条件下,由于使用的无铅焊料种类比较多,IMC的成分与形态比较复杂。如在使用SAC305焊料时,焊料与Ni基界面形成的IMC为(Cu、Ni)6Sn5和(Cu、Ni)3Sn4双层三元合金层,如下图 所示,这点不同于有铅焊接。
+ n! p7 ]9 G6 c% X9 `* P7 z) L% U% N
二、IMC的形成与发展9 X" \$ l$ @9 [ p7 o2 V0 ]3 N: w+ U
1 a h5 I: t* [) p
! q1 o* h1 R5 h; J" X0 a `
6 K" s0 C% S; V. V0 A普遍认为,很厚的IMC是一种缺陷。因为IMC比较脆,与基材(封装时的电极、零部件或基板)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差别很大,如果IMC长得很厚,就容易产生龟裂。因此,掌握界面反应层的形成和成长机理,对确保焊点的可靠性非常重要!
1 d! ^+ D; ~3 b- @+ V- Z' a$ R- K; Y; W- s- Z
$ h0 T! q+ X: `/ ^7 ^2 p; j3 t) |: d8 p% o7 n4 W
IMC的形成与发展,与焊料合金、基底金属类型、焊接的温度与时间以及焊料的流动状态有关。一般而言,在焊料熔点以下温度,IMC的形成以扩散方式进行,速度很慢,其厚度与时间开方成正比;在焊料熔点以上温度,IMC的形成以反应方式进行,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其厚度越厚,如下图所示。因此,过高的温度、过长的液态时间,将会导致过厚的IMC。
& c. _8 f" E0 \) `" N% Q4 }( f# `# n/ K4 C) X
! N3 P- B" P" n Z/ m在有铅工艺条件下,由于有Pb的抑制作用,Cu与SnPb焊料形成的IMC一般不超过2.5μm。但在无铅工艺条件下,由于Cu在熔融的SAC305中的熔解度比在Sn63/Pb37中的熔解度高8.6倍,因而在与SAC反应时会形成较厚的IMC层,这点不利于无铅焊点的可靠性。
& T6 n2 U: b% ?8 i. V7 L/ q* U U; x) q5 S: B- R
! G2 g9 E9 u( ]2 i& e& D
; h+ H* T$ Z8 Y1 |2 G*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就是当Cu与SAC305首次再流焊接(包括BGA植球过程)形成的IMC较厚时(≥10μm),如果再次过炉焊接,有可能形成超宽的、不连续的块状IMC,这是一种抗拉强度比较低的IMC组织,如果出现在BGA焊点上很可能带来可靠性方面的隐患。
- T- d1 f* ]! Y: C9 t7 x5 l. l; s7 O9 S
0 u. ]' {% ]! l3 ~& b7 J0 y三、与界面扩散有关的断裂失效
3 ]: Z& B4 ]+ [, D- H
8 b# Q+ W3 Q% {; o& z L. S* a* w6 O/ S( L
$ w5 Z: g# u; e5 o7 O1、金脆失效
$ p5 ]9 s+ o& I4 D* z) U6 J- u9 |8 F& T$ h
$ k H$ _5 E( v/ H* I
9 F1 U2 z _( Q
如果Au太厚(针对电镀Ni/Au而言,一般应小于0.08μm),则在使用过程中,弥散在焊料中的Au会扩散到Ni/Sn界面附近,形成带状(Ni-Au)Sn4金属间化合物。该IMC在界面上的富集常常导致金脆失效。
# X. e3 k) Q o/ j& }; F" G/ q" i& f5 Y6 x/ f d
! I- z2 b% P4 C1 Z' M
, ]& Z+ y3 [' [1 E( k; u U X& x& F2、界面耦合现象, J% [4 r( b) H1 a; [4 k- Y+ ~
- U- o* R+ `# Y6 W
. U1 P ]. S& s) a, @! y, Z
; n z) J4 Y2 s$ nPCB焊盘界面上的反应不但与本界面有关,也与器件引脚材料及涂层有关。如焊盘为Ni/Au,而器件引线为Cu合金时,Cu常常会扩散到Ni/Sn界面从而导致界面形成(Cu、Ni)3Sn4—(Cu、Ni)6Sn5,它会导致焊点大规模失效。
; i$ K+ n; E( P, _
: \; w! k+ `3 X( K+ S4 J9 n
7 J0 }9 C3 x+ G7 p8 X3 d8 u
& e- K2 f- W5 {) S3、kirkendall空洞
9 i9 G( N3 j0 M' J
5 G2 ^6 s4 @( Z/ o# d$ G: p7 r$ O( w+ q5 R, e) Y! {" V" J
' ?( g ] i, W3 l$ H
ENIG镀层容易发生著名的kirkendall空洞。
: p9 p$ D: N8 F8 I
7 ~3 W5 E0 R6 U3 z5 \ Z* K6 j7 w, @* y& G- e$ n
7 D9 Y$ W3 X3 `6 m( R* ?/ ekirkendall空洞与高温老化时间有关,时间越长,空洞越多。如果在125℃条件下,40天就会形成连续的断裂缝。
0 ^# D6 g. b/ R5 f1 R# V* |( w e
+ w9 G; B1 L3 c' x* D. \; ]: O6 |2 c$ R0 k* G* r* ~, ?
0 U/ d$ k& j! A8 Q
四、黑盘
+ h7 \: ]2 z* Z* K
% C* [( J! _% L$ d: `
8 ]- q. j/ V7 v6 l7 Q# K- O) P
7 w1 L/ B% Z+ ~: d1、定义0 X4 i: c. K# k+ U
, M0 h; z# ?; |0 G4 j( D( J6 y- ~2 S
" v. o9 E! l6 S8 ?) `% s. w& m; D" R因为焊点断裂面呈灰色、黑色,所以被称为黑盘。
8 z' [( A: ~' T& H! ~
2 W1 r2 d* d% e; T. M$ D
3 C# m4 g* w0 \4 G4 E9 w' a" w& C" Z
4 q( O! m& A W+ y# u与黑盘有关的断裂都发生在Sn—Ni界面的IMC下。焊盘颜色越深、IMC越薄,从黑色到黑灰色!5 D3 K/ X' p5 O
+ \% e3 R2 r6 \# m9 L0 V6 W5 K9 F" |' W6 x/ e. d( B/ q
) v) O H' Q: _ V x2 [
2、与黑盘有关的三个典型特征
6 M4 E3 R# l' x9 M: C( |
/ f. a6 K) J' s7 v% m+ _
9 F' J1 J7 {/ Y( N/ |! x9 Z+ J: z) C8 i) o2 A
1)断裂面(IMC下)可以观察到腐蚀裂纹(泥浆裂缝),如下图所示。裂纹越多,焊点的连接强度越低(裂纹完全不润湿),也越难形成IMC。由于无铅焊点比较硬,受到应力后直接传导到界面,因此,无铅焊点因黑盘失效的情况更多见。+ v" z; `$ s8 C
+ X* Y5 j1 f/ m u& w& {- ?8 Q9 v
3 F) r6 ^1 P e: c9 u. B4 ]2 N' S
0 z. g* t( ^) R' A. _, r8 a# c2 F: f% L0 t% c6 k6 ^4 U5 l
2)从磨光的横截面可以观察到“腐蚀”已经渗透,甚至穿透Ni层到Cu基体,俗称“金刺”特征。
; D) K9 L+ {" x7 ?6 D3 `) } P
0 l+ K2 p8 S/ e! S4 }! P. f2 _0 u% c* z2 E+ S
3 x2 r1 O Y$ j% r; F) c! R' o
& ?0 N& h+ r2 B, M" |: ?* E! X0 ^, r- C3 N6 {5 V y( @3 d
- ?- M) o- o: A
3)Ni近表面P含量比较高(达到20%左右,为正常的两倍),但需要指出的是富磷不是导致焊点失效的直接原因。. j3 }7 b/ s( }$ c* F$ y&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