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5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搞定叠层,让你的PCB设计也可以很高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1-20 15:22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13 11: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h8 l7 @8 ?+ T# W2 d1) p5 y+ _: R* O
    * e; x3 a8 |5 [
    层叠的定义及添加
    , }/ e' g. X1 v. c6 p! {- |( _# n7 _
    对高速多层板来说,默认的两层设计无法满足布线信号质量及走线密度要求,这个时候需要对PCB层叠进行添加,以满足设计的要求。
    / S# l/ C* m8 S7 O2 `0 k$ t  `$ m. b  Y# H7 Z6 [" C

    + j+ R0 k4 R2 W0 _3 G2  @( k% L" Q9 u
    0 p& ]) O* M% _4 d
    正片层与负片层
    8 q9 r) u' T& N1 b8 p
    3 `! s! r5 x) O: ^& H9 V$ e2 d/ J8 o& W, v, X( e
    正片层就是平常用于走线的信号层(直观上看到的地方就是铜线),可以用“线”“铜皮”等进行大块铺铜与填充操作,如图8-32所示。/ Y8 U( Y8 |  M( E

    9 U4 N  E. E  M1 Q# j0 w# l0 Q3 v! B; _: \
    图8-32  正片层
    ; I) U% @% q( C& P6 W- t+ v* z* g7 W1 C' `

    / I$ ^; ^! _/ O6 E3 X4 ?+ [负片层则正好相反,即默认铺铜,就是生成一个负片层之后整一层就已经被铺铜了,走线的地方是分割线,没有铜存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分割铺铜,再设置分割后的铺铜的网络即可,如图8-33所示。
    / U, ?5 Z0 }# H" {! o4 r9 e- g' P7 L& Z: v- N& U5 k

    2 v" B" ~, }  u% V0 C4 U
    & i& T1 b8 b! y( q3 M( Y" h2 q图8-33  负片层" q& g+ [+ Q8 h0 Q4 ~, o1 ]" X0 `

    - [+ z- z: \, {: k& g7 v5 l3 C( B- t3 U6 o1 b
    3. N, ?+ ~. C* R& E* u% z
    4 _$ s7 I9 m0 p
    内电层的分割实现  d; D7 V8 c$ k
    ( w# k& I, U+ r$ D& b6 F9 B1 {
    - g" @* i6 A3 Q- [, X- z# C
    protel版本中,内电压是用“分裂”来分割的,而现在用的版本altium Designer 19直接用“线条”、快捷键“PL”来分割。分割线不宜太细,可以选择15mil及以上。分割铺铜时,只要用“线条”画一个封闭的多边形框,再双击框内铺铜设置网络即可,如图8-34所示。2 k( z0 W3 g! K+ ]; b# T6 v% R. U
    & S# \# p" \( N, B& {

    7 x2 L, m8 M. F1 e/ ~+ u* c' {
    , n7 W" F; R; h3 @7 M2 u1 b1 K8 P图8-34  双击给予网络! }4 u" l. h, K- n6 X9 m% ]# T# X- S/ ?
    7 @7 i( `3 W) }- n& @/ I

    . }2 I3 K  B# @7 h  ?' B" W5 c+ A正、负片都可以用于内电层,正片通过走线和铺铜也可以实现。负片的好处在于默认大块铺铜填充,再进行添加过孔、改变铺铜大小等操作都不需要重新铺铜,这样省去了重新铺铜计算的时间。中间层用电源层和GND层(也称地层、地线层、接地层)时,层面上大多是大块铺铜,这样用负片的优势就很明显。
    ' [" }0 l( ]2 f) }9 i
    7 {& ^6 _  l& I' _4) i7 t' P1 c! ]0 y

    & K# ]9 J$ V) C; g& K+ y) k% KPCB层叠的认识
      N) s. `0 ^4 {- c, q+ o8 z0 `: \9 G6 q5 `# |6 \: @3 w

    : K! ~5 m8 F( N. K随着高速电路的不断涌现,PCB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为了避免电气因素的干扰,信号层和电源层必须分离,所以就牵涉到多层PCB的设计。在设计多层PCB之前,设计者需要首先根据电路的规模、电路板的尺寸和电磁兼容EMC)的要求来确定所采用的电路板结构,也就是决定采用4层、6层,还是更多层数的电路板。这就是设计多层板的一个简单概念。
    4 j% M5 Y! o0 Z4 z' a5 A0 ^# j' Y3 Q% j; ^+ s- b

      D1 l) T( h4 }$ H+ Y8 m确定层数之后,再确定内电层的放置位置及如何在这些层上分布不同的信号。这就是多层PCB层叠结构的选择问题。层叠结构是影响PCB的EMC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层叠设计方案将会大大减小电磁干扰(EMI)及串扰的影响。$ T" c% j5 d9 L% p4 o- S- z0 X

    - _* o. o; \; Z. f, e; j0 v
    5 b8 F. s8 F3 R/ m: g0 @9 w板的层数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确定多层PCB的层叠结构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从布线方面来说,层数越多越利于布线,但是制板成本和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对生产厂家来说,层叠结构对称与否是PCB制造时需要关注的焦点。所以,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各方面的需求,以达到最佳的平衡。- ^) h) v0 v* _5 T, e" }+ R

    ' {, r" a9 @( [' i% i/ T4 K3 p6 j) p8 o; N
    对有经验的设计人员来说,在完成元件的预布局后,会对PCB的布线瓶颈处进行重点分析,再综合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线(如差分线、敏感信号线等)的数量和种类来确定信号层的层数,然后根据电源的种类、隔离和抗干扰的要求来确定内电层的层数。这样,整个电路板的层数就基本确定了。
    . i( {# F# ?% \# {8 {7 ?5 V( m6 T
      \3 C9 U2 O8 D# _( B$ i5! N2 |  ]* y) A
    : Z) Q3 v0 k6 u! T) c" P
    常见的PCB层叠
    8 p$ A3 t- f. z( o: @, ]- Q
    2 D- M9 X9 Q, r, `4 q
    / G& u* t$ g$ v" W3 c, t  P0 L+ z确定了电路板的层数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合理地排列各层电路的放置顺序。图8-35和图8-36分别列出了常见的4层板和6层板的层叠结构。3 q( `# L" _2 X
    & N" }+ B4 J$ p" L

    2 V& l, I% c/ m3 w' N" D" s
    $ X. |, {  |& }& M! l图8-35  常见的4层板的层叠结构. {" T+ E) ?( o% l! w

    4 z" D1 s/ w+ z4 S % N) s! u. ^. @9 y
    1 x0 p3 U% m6 w& A) R3 @) `0 W
    图8-36  常见的6层板的层叠结构, e! Z  a$ a# u- o3 ^
    ) _' H: j+ f2 K+ d/ r9 Y, r% E2 u; |1 p* _
    ' r( b3 ~! W! c$ |2 o+ ~
    6
      E* Y# |1 ^; @/ h) \" c& \9 x
    ; j1 B2 C8 ^% C0 {9 j层叠分析
    % r/ i. n9 a( I- p. ~$ ]) ^" r( g6 A, M
    * \5 d3 Y. F1 `9 [2 n" i; Q* t; K, Y& s" c
    怎么层叠?哪样层叠更好?一般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 _2 p1 k; m; n
    ' X0 J/ y; r% p- w7 `6 j1 b4 |- m2 c. b& {2 V( I
    ① 元件面、焊接面为完整的地平面(屏蔽)。
    $ L4 _. ~! Z9 O+ Y' y: K
    / |& O' \8 o& C3 E) b② 尽可能无相邻平行布线层。! _2 H" y1 m$ }' J
    5 p3 j: S# |$ s0 |/ q4 ]& z2 P, {
    ③ 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
    " x4 s, D4 ~: w; z" }9 Z9 A8 k3 i+ ?' {4 _4 N' q6 B! h" M
    ④ 关键信号与地层相邻,不跨分割区。
    ' \+ ?+ t) [' e
    " \) @) B9 D% E- ?& B可以根据以上原则,对如图8-35和图8-36所示的常见的层叠方案进行分析,分析情况如下。0 d7 P7 d$ b, D" {9 a' }
    9 d/ |+ F( Q; o! o2 |

    ) u- U/ r" m  g2 m(1)3种常见的4层板的层叠方案优缺点对比如表8-1所示。0 z2 e; \; x2 E! Q& b, h( u- O6 |
    & L9 ?3 ~# g, F% U+ x8 @- j
    7 T. l+ |6 f6 [5 t0 S9 {
    6 ?% k. n3 W# q
    5 S# E1 r* N* S( ^8 @
    (2)4种常见的6层板的层叠方案优缺点对比如表8-2所示。
    , x' d* `% E4 h' H+ n  J8 D3 Q$ d6 U

    8 Y- P! |. l- w
    : G0 f* f; l" X; b; B/ _3 a; I$ f  Y; H& ~4 V  ^

    3 V+ @% R' ]7 c; ^通过方案1到方案4的对比发现,在优先考虑信号的情况下,选择方案3和方案4会明显优于前面两种方案。但是在实际设计中,产品都是比较在乎成本的,然后又因为布线密度大,通常会选择方案1来做层叠结构,所以在布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邻两个信号层的信号交叉布线,尽量让串扰降到最低。
    ) Y! b- ]& X' W0 {
    , N& R- b1 d' ?  V  }
    $ u5 U% E! x/ [, B0 [/ ]1 V6 g, i(3)常见的8层板的层叠推荐方案如图8-37所示,优选方案1和方案2,可用方案3。
    ' t5 U/ ^# @' t: y
    & ]: O* |1 c' C7 t  M 6 w9 D- Q+ G9 v2 S0 T; N! @
    + v4 u& V; C, r9 `! g

    & K* x$ Q5 S' a* X$ E图8-37  常见的8层板的层叠推荐方案
    : r- U' f4 h* ~2 X9 z4 N) S( N; g$ z# V  U' w( L5 ]9 s
    * [+ V* D0 _0 w  f
    7$ e  f& B, Q: n0 H. Z6 D( T5 R+ x9 m
    5 |) z# O, R3 `0 E; o
    层的添加及编辑
    6 S" v; z1 `  g$ \. t. I5 I% i& w7 a9 z/ `9 r

    ( r2 }; l3 Q& p  @6 ~# Q+ a确认层叠方案之后,如何在Altium Designer当中进行层的添加操作呢?下面简单举例说明如下。
    . |/ P+ l2 k6 X) {: g+ t5 D; }% i, N, I8 F: N9 ]
    (1)执行菜单命令“设计-层叠管理器”或者按快捷键“DK”,进入如图8-38所示的层叠管理器,进行相关参数设置。
    / f* C4 e( @+ j: _- X+ B* n; [4 C; n& x% I- j" ]

    - ^8 {- }+ [. [+ ^2 a# P
    " l+ e/ {3 L6 ]/ h图8-38  层叠管理器
    3 i" L) [  ^8 K' W! t: |2 l$ k- v9 n- V0 ^& _4 h5 M! {" h
    (2)单击鼠标右键,执行“Insert layer above”或“Insert layer below”命令,可以进行添加层操作,可添加正片或负片;执行“Move layer up”或“Move layer down”命令,可以对添加的层顺序进行调整。
    3 T. h! O3 j% i( v
    # W! Y4 l& Z1 D9 L(3)双击相应的名称,可以更改名称,,一般可以改为TOP、GND02、SIN03、SIN04、PWR05、BOTTOM这样,即采用“字母+层序号(Altium Designer 19自带这个功能)”,这样方便读取识别。
    ' d: D; M4 _5 X
    1 e9 L" a+ _4 _) K) b0 k. |(4)根据层叠结构设置板层厚度。
    : z. ?. V* u0 {6 T; `. P# ]
    % F% [% {* r2 I; U(5)为了满足设计的20H,可以设置负片层的内缩量。
    ( n2 e2 L! O8 q& l5 M9 |4 S+ P7 Z
    (6)单击“OK”按钮,完成层叠设置。一个4层板的层叠效果如图8-39所示。( I4 _7 {( x0 C0 u- W& T

    ; H* H- j0 N7 b: g& H
    $ f0 ^8 i8 _+ I0 W4 v1 s5 U
    1 M5 r5 ~; P7 O& ~5 N) [9 O  O6 x图8-39  4层板的层叠效果
    * U% }6 ?' |) Q; _
    * y! B0 a8 ^! t0 N2 L" C& U! O) D: h建议信号层采取正片的方式处理,电源层和地线层采取负片的方式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文件数据量的大小和提高设计的速度。' D" _# N1 g8 W# H" h8 |, l' H
  • TA的每日心情

    2019-11-29 15:3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发表于 2021-4-13 11:31 | 只看该作者
    搞定叠层,让你的PCB设计也可以很高级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4-12-4 15:00
  • 签到天数: 410 天

    [LV.9]以坛为家II

    3#
    发表于 2021-4-13 16: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确实高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10-10 02:36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