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标准是worst case 而现实是Best case NO.1
0 r: t# I" \2 V" d7 _6 p2 s在执行EMC测试中,标准要求是worst case即最坏条件下的结果;而为了降低设计难度或者成本等多种因素考虑,往往是采用最好条件下的结果来呈现。这就衍生出来很多摆电缆、调整位置等一些“投机”手段。也会出现研讨会上老师谈到的“机箱在运输过程中导致缝隙差异从而引发结果的每每不一致的现象”。
9 `& b& A/ {# h& c
d8 r/ T5 r$ [3 o( R, B5 ^- F6 `
" B7 l( k+ [" L! \& b- b' q其实,不管是从事硬件还是结构设计的人员也有其感触,一些工作没有做细致或者应付处理,必然会导致工作的反复,问题的重复出现等现象。(例如公差问题、例如纹波噪声问题、信号时序问题等)$ R; Z! V. z" ~$ ?
* J$ V; ~ x) }
有一句是这么说的:结果不会陪着你演戏。你在过程中做了什么,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欺骗你。0 y- r) Q& r, s x
( A6 Z' v b$ V6 }; v. @5 ]) ]* p$ ~1 J5 i2 r
8 A( J6 f" C* [' s# a
% V$ o# w( B% D
6 b+ V" {7 ~/ N4 X1 v
. Y0 n! Q& }' a! e7 D没有产品类标准 NO.2 5 M' x$ e$ o5 y
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很多产品的标准跟不上产品的研发速度,故暂无产品类标准来指导电子类产品的EMC执行测试。
( k0 ?4 E9 ~' ^% u6 I, A" p. S% V* H, t' }4 e; I5 |( ^$ _6 G
我们都知道,在选择EMC执行标准的时候,是有一个框架的或者说指导逻辑的,但很多公司不一定会去执行,一旦强制或者客户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捉襟见肘之现状,也就会出现全部寄托于整改之上的情况。 I# u3 X. \% L$ C/ q9 Y: V
& m& A) Y% L. V& s$ ^/ B: F! d/ m# u但大家一定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时间周期的,不要希望“10个女人一个月生出一个孩子”的事情发展在贵公司内。在没有强制的时候,可以试着慢慢地来积累这样的能力,一旦强制必有后路,必然从容。同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5 G$ L& Z5 S2 d# p6 p, ^% g, L5 J/ w5 ~9 C* c% D, E
9 L Q2 Q8 G1 c( L" o9 X Y
4 E& J' K7 y, k+ q; s
产品执行EMC标准的逻辑是从下往上的,如果没有专用产品标准,可以执行产品族标准,如果没有产品族标准,那就执行通用标准。故不是没有标准可以,只是你愿不愿意或者什么时候遵从而已。. R' }( y$ N6 G6 l+ O P' K
# U6 W' n# }2 m, j U我们都知道,在机器人行业,产品类的电磁兼容标准目前还处于行业标准阶段,还没有到强制阶段,故不少企业还处于入门槛状态。但不代表执行电磁兼容设计对于产品没有贡献,不重要,可有可无。假如真的是这样的意识,恐怕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下面我也分享2个案例给大家参考:
4 S* c5 P" }5 C' V3 W7 d) g* W* P) o
$ _1 q$ J% Y4 H/ e, F
$ B6 D5 y. y+ y3 `1 \1 C' |' U4 J# q* Q9 ^& O
! d" @# x- B- s' S- M% Y
) M$ X4 K W4 D9 D0 m" [通过上面的两个案例,您有怎样的感触呢?电磁兼容对于您产品的帮助仅仅在于认证与否吗?是否对您的网上维护、设备商用保障有怎样的影响或者提升呢?9 M- E4 ]$ y: R0 D! r+ Z8 J8 ~
/ W9 u) w, Y/ ^% {6 L. a1 ~' _: I9 Q) N3 ?
) ^& G5 L0 z! M! n9 ?8 e7 t5 |
认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NO.3
' }' Z$ G6 E8 F' k; Z( l这句话如何来解读呢?
( e( P# H2 \9 T9 x6 L$ ]1 H; K, J, Z4 _$ Q
在我们工作中,不仅仅是电磁兼容领域存在,硬件领域也经常发生争论的事情是:产品满足了规格指标,没有问题呀?但是,为何产品商用之后出现了问题呢?这个时候经常出现很多扯皮或者推诿的事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满足规格而商用还出问题呢?
! J: {2 e- W* @! O/ k% {- F+ \5 ^5 x U' `% n5 u
我想在上篇的“认证通过=质量可靠”中所谈的类似,通过满足规格指标或者认证,不代表产品就能够满足商用的要求。这里还存在一个评估满足规格指标或者认证通过的测试条件。在什么前提下通过或者满足?与产品实际应用的环境是否一致呢?这个问题就需要自己来进行思考,判断一个事情是否满足或者符合,是需要有边界条件的,是需要与实际条件下符合的,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 K7 `* Q! ]: r* S* E
1 T9 z/ w k2 f8 \5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电磁兼容设计,涵盖至少2个部分:
1 O0 a( }& @' e, Z$ @
; O1 p: J5 u- a( K5 q Y1)产品与外界的和谐相处(EMI&EMS),即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9 p9 P% H) j8 N# P4 n7 s
6 c: w' o2 B* D5 V/ J# e! d2)产品自身内部的和谐相融,即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如射频与数字之间避免串扰干扰、模拟与数字之间的避免干扰、开关电源不要干扰模拟射频等,这在PCB布局布线内部结构设计都需要考虑的地方)。' {. T7 E8 R1 n! _$ _5 q2 ~+ w
, X" [% ?* Q) H: \& K2 y+ S- B/ u# c因此,认证只是评估产品在符合国际通讯的一种手段,但不代表产品真实品质的好坏。7 E7 d6 B4 B+ D+ ?6 ~
5 l9 s2 e" a4 B2 N6 p, B. | Z
. @. T0 r5 r& u. W, ?% H, }, R3 F! N7 k* Z7 O& |. [2 j
; `; U7 X* t( a
难道行业巨头有钱就任性? NO.4
9 n3 [6 p {6 t" n大家可以纵观一些行业巨头,他们在认识电磁兼容方面是怎么做的呢?例如华为、中兴、海康、CISCO、大华等等企业,他们为何设立自己的电磁兼容研发团队、以及为何还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等?
; d% P. \. h' ~) h8 M; k4 h' r0 W8 V5 G; x8 D
难道他们有钱花不了?还是为了仅仅走出国门业务的需要?还是有其它的考虑呢?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其中的缘由?
$ \, n# a/ g8 p8 s$ O3 L
' y0 @5 y4 H4 A, n" Q9 K但,我更相信,在“以质取胜”的来临之际,这种的投入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更是为了“花钱是为了更好地赚钱”而出发的。否则,任何的事故或者问题带来的代价,都远远超越前期的投入。
& U5 Q: ~$ N! X" P3 Y: q
) E D6 }% s$ \; F& s( O6 ]5 E下面是我从网上找了一家公司对于电磁兼容等工程领域的投入信息,值得大家参考及思考: i, } D( y! w, j
9 m# k4 p: l9 \$ o* T: L' ?! p
9 j& y; d. a* S4 `$ s. _( Z' p大华股份获批认定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 J5 V' _) q& w! R
https://mp.weixin.qq.com/s/pJne0n0r6yiwJJCU4vyEhw3 \6 U/ X$ v" c# K
' G- U8 L# Q9 ^% r" p1 V9 o
% A; v" b" T9 S4 [8 n$ h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公布了2021年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大华股份视觉物联融合应用重点实验室,凭借在视频物联领域领先的创新能力和卓越的产品质量管理优势,获评“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荣誉称号。3 m q$ N1 A0 m0 I; U \" v0 X( P
4 O' h4 p+ m% ~9 V! U( w
2 N" }; ?, V4 ^ r+ G& r Q
1 G) ~7 [' ~% _* X- {* a
大华股份从众多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率先取得省级重点实验室认证,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大华在技术研究、产品质量管理、工程产业化等方面能力的认可和肯定,将为视频物联技术的研究与融合应用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c! A( `+ b" m e
2 o! P5 \" }3 d; H. ^# [质量是企业生命之本,大华严把质量红线,用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建立了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全过程质量能力改进体系,不仅仅覆盖产品形成的全生命周期,更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为高可靠、高品质产品的研发生产提供支撑,用匠心精神打造卓越品质。
$ W8 B3 J/ H5 f, c1 G9 O4 v8 t) D. E
作为质量管理流程中的一环,大华工程实验中心,可靠性实验室等30多个实验室构成,其中可靠性实验室获得了国家CNAS认可资质、IEC的CTF2资质,具备烟雾、跌落、防冲撞、稳定性等不同的测试能力,于千锤百炼中全方位保障产品质量、持续驱动产品创新。保证大华产品在高海拔、高温、沙漠、水下等复杂环境下依然可靠运行,满足用户多场景应用需求;依靠可靠性检测、电磁兼容检测等一系列严苛的技术检验,为产品卓越性能保驾护航,匠心交付从材料、元器件、单板到整机高品质的产品。; _2 f0 t- R3 e5 o
G& C; h8 w0 c0 q: r. D# G
& W, ^* `3 Z" S4 {! }" Z- x% t
4 d5 t- U: W x; t$ c- p& O/ N% ] c _/ }' y( @( v, e3 G3 ^
重表轻实? NO.5
" a+ z# L( F: g5 S: m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应该重表轻实还是重实轻表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如果能够做到看重实际的同时,兼顾表面,那就是更好的事情,这样事情做得靠谱又能够影响面大。但在现实中又是怎么样的现状呢?
8 P" f" w/ v% p1 L* T/ S* t4 z) m. i& a7 \
上篇中谈到了的“没有强制认证就不做电磁兼容设计”,“满足规格就OK”等等现象,这是重实吗?我看未必,只有瞄准产品的商用成功才是一切的设计规格或者设计要求,这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工作赖以存在的必要和基础。没有质量的做法一切都是徒劳的,也是危害性最大的。
0 w$ b0 M4 ^+ l' I
; k8 h' b- A0 z* y* L' ?6 P在我们之前的生活中听到不少这样的案例,下面就来看看质量问题对于企业产生的危害:
/ j: z& F0 r; m; k% v/ v' H) n+ S* l" L! ~, W
1.当年索尼公司因游戏机的USB电缆线材质含镉量不满足标准要求,好像被罚了2.1亿美金。
; Q9 N" I9 X4 C$ E% O5 N- U; f5 D% e2 Q) s" o# f+ T" H
4 l* B, T. Q$ X" v9 v! b. v9 J( m. j. K- `
2.丰田汽车踏板事故,导致当时这些相关汽车的全面召回返修。
G+ X( p0 f8 M5 P
$ {& a0 ~4 o3 n% X! c# I% G3.三星NOTE7爆炸事故,但三星没有在中国市场撤回赔付,如今在中国市场,您还看到三星手机吗。; T$ D) {& n! S' P( p
) w2 b% c+ u- n4 G
因此,工程师的职责之一,确保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商人,这才是一个企业之福。( V9 R$ T7 `' |8 b$ z' v
# B6 W8 t& _" w+ I4 c W) e9 k
- l8 y6 i* E: f
+ @ u4 y8 ]0 F$ C( K* ~2 L. W' `4 _) A* Z# ?! |
产品是否可以出国 铤而走险一回? NO.6
t+ T+ \! z/ n$ G: ]+ U: w之前,有一家公司在执行产品的电磁兼容的EMS浪涌测试时,因TVS管通流能力不够导致老发生烧毁。
/ e; g: E# }3 @: J+ v4 }3 l+ a" M4 `: W
后来在TVS管的电路上增加了一个保险管,那么测试时烧毁了保险管而不是TVS管,但这样就可以让测试通过了(因为没有短路了呀),但这样做的后果是TVS管只能保护一次,下一次干扰来临时,怎么办?(如果导致设备损坏或者财产损失,是否有更大的危害呢?上篇有浪涌导致火灾的事故)5 z+ c6 `' V# z5 H
& ?8 Z3 h( v. E" ^4 G! J# p
还有一家公司的部件产品因受到外部干扰时,导致客户产品系统中的模块烧毁,产生的后果与代价就是每一款产品给客户赔付10W。那么,这10W也许对于此部件厂家来说是小钱,因为出现故障毕竟是概率性。可是假如这款产品流到市场上出现故障,又需要赔付多少呢?赔付完成之后,对客户的整个系统化产品品牌形象的影响将会如何呢?这个成本如何计算呢 ?
! z h$ f8 r; \ \/ Z: B3 r( P0 E
0 x0 X6 Y8 s, K: }" C7 |$ L) {7 F基于中国当前还不规范、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以上抱有侥幸心理的企业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周期内。但是,假如其公司产品一旦出货到海外成熟地区(美国、欧洲、日本、德国等),恐怕没有几个企业还敢如此铤而走险了吧?- y h& s# q5 h+ |- x5 I
2 S6 Y# X& ^, X; P g+ B+ F
* v' \; ~4 N- }* K2 D0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