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中频结构避免了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 AGC)电路且对信道信号的好坏有较快的响应速度,由此降低了接收机及相关电路的复杂度。鉴频器等电路易于设计,不要求载波同步及大电流,占用芯片面积也 较小。不过相对于采用相干解调的零中频结构,低中频结构的灵敏度会有3dB的损失。而且通常低中频结构需要一个信道滤波器获得有效载波频率,降低噪声,邻 道干扰等的影响。如果射频系统所使用的协议所限定的信号频率宽度,邻道选择要求较宽松,则对滤波器的要求就比较低。低中频结构还需要镜像抑制混频器降低镜 像干扰问题。+ G8 f2 w X' |- t& u) j
对于低码元(chip)率的协议,如2M Chips/s,要求调频宽度约为2 MHz。如果中频过低,信道滤波器相对带宽过高,那么滤波器也很难实现,而且也难以将中频信号滤出,则将难度转嫁给了基带的数字滤波器。相反,中频滤波器频率过高就要求放大器的带宽足够大。3 O1 u, l2 g* E! j. v' D
相比于低中频,零中频结构不需要本振在接收和放射模式间改变频率,也就降低了频率合成器设计的难度。零中频结构也不需要镜像抑制混频器,因为零中频结构不 会 产生镜像频率。相比于相等带宽的中频带通滤波器的设计,零中频结构只需要更简单的低通滤波器以确定I路与Q路输出信噪比。零中频结构可以在滤波器匹配和同 步检波技术上获得最佳解调效果。
# F, e, t, x) u! [ 不过零中频相比于低中频技术也有自身的缺点。比如需要AGC,混频器后的直流偏移(DC offset)消除电路,并且由于信号分I、Q两路,故须两个模数转换器(ADC)及一个共用的ADC来对信号进行模数转换。IQ两路与基带芯片或集成的 基带电路之间需要一个IQ模拟接口,IQ结构存在一个重要设计难点就是IQ平衡问题。IQ两路间的幅值和相位失衡将产生IQ图像叠加在有用信号上,这会降 低EVM性能。所以,零中频结构有时还需要额外的电路来隔离基带芯片以实现同步解调。表1给出在一种IEEE802.15.4的射频接收器在0.18mm 工艺下的两种设计方案的面积对比。3 k( _( r1 C' e" V' ?+ c
% n/ w; Q: ~$ J8 G4 q) y0 S
$ u P- _0 \. E9 }
通过上面的叙述,简要比较了几种常见接收结构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协议的结构还包括对功耗、总体匹配、镜 像消除、闪烁噪声与品质噪声等方面的考虑。在低功耗考虑方面可以有直接变频、通S-D ADC( Low pass S-D ADC)、交带通S-D ADC( Quadrature band pass S-D ADC)等考虑。对于不同的协议,他们的闪烁噪声、码率等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仿真后得出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