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睿心:产品研发管理模式,就像用兵打仗的阵法,同样的兵,不同的打法,战局胜败可以截然不同。您作为研发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请多分享一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 K- h/ e0 K- g, X6 zNick: 先介绍一下常见的名词缩写: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俗称设计公司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俗称代工厂 •In-house-自有团队研发,有些朋友也会简写为in house + {) S( u1 A7 ?) H
我2004年进入手机ODM龙头德信无线的时候,这个行业的ODM与OEM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但随着客户需求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例如,目前中国排名前5的手机ODM厂商都拥有自己控股的OEM厂,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而以代工著称的FIH(富士康)、Arima也能够提供设计外包服务。
; j. g$ S- B+ c4 x" x9 {德信无线败落原因之一就是未能与时俱进地提供一条龙服务。因为对于大陆广大中小手机厂商(包括山寨机厂商)而言,一条龙服务是最便捷的最省成本的。但对ODM行业传统巨头而言,投资兴建工厂是重资产模式,违背当初公司成立的初衷,即纯人力资源、轻资产模式。
! l6 `1 X- ~: ~% v. L在最近的某些文章中见到有作者将诺基亚、索爱等手机厂商标注为ODM商,这是不正确的。手机设备厂商通常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in-house模式),但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往往会将一部分产品或者设计外包,承接这些外包的公司被称为ODM。不能因为将生产外包,就将手机设备厂商称为ODM。 3 n* w7 o# f4 {) i6 U7 B
ODM厂商在整个产业链中扮演的是高智商工人角色,其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即在产品需求明确,无特殊要求的前提下,是最高效的设计方案提供商。 1 A3 y2 b' q4 v" _
In- house厂商本质上要扮演的是产业链中最高阶的角色(运营商为主导的行业除外)。在追求商业行为的本质如效率和利润的同时,权衡产品定义、公司品牌和最终市场的反响。但因其自身管理水准也有可能造成其产出的成果反而不如ODM模式。 , B. {1 r% C8 L& S( X/ K
智能电子类产品ODM模式适合小型公司或者所外包的业务非公司重点业务情况。一些比较成熟的,无创新需求的产品开发,适合采用ODM模式,比如无特殊要求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故事机类产品。 " H( x# R9 Y& J
ODM开发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实现最低的综合成本和最短的开发周期。同时ODM公司拥有大量现有行业的资源甚至包括销售渠道,新入行者可以借此快速的进入市场。
8 O; `2 G% B! { v5 ~4 bODM开发模式的缺陷在于无法支持创新类产品(技术创新/体验定制等),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5 R: F) n$ k- L* S. i
这个我们可以具体地聊一聊。以深圳为例,大量公司从事的是基于公版设计基础上的定制化开发,体现在应用层软件开发和简单的外壳设计上,他们自身没有真正的研发人员或者品控人员。PCBA(板级)及驱动层软件只来自少数方案提供商。例如在儿童手表市场高速成长的第一年,全深圳真正的方案提供商只有3家,但貌似深圳所有商家都能提供给你儿童手表ODM的服务,市场上也存在着上百个品牌的儿童手表。锂电池电芯全球供货商屈指可数,但深圳貌似遍地都是锂电池供货商,因为这些供货商是做的电池的package(包装),对整体的锂电质量没有品控。我曾经问过某开发商GPS定位模块在装外壳后他们是否还测试天线性能,被告知有板级测试,装壳后从来没客户反映有问题,不用测,这家开发商要么真不知道要么就是装傻。
: [: K5 ?/ t! o当然ODM厂商也分三六九等,行业中Top的ODM厂商都在和行业内大厂合作中,培养了自己的一定技术实力、研发管理和品质管控实力。如果有途径请Top的ODM厂商接项目,这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但问题是ODM大厂自身任务都很满,对于一个新进行业者,拿不出很多NRE(设计费),又讲不清楚自己需求(新进者基本是不懂行者),没有批量订单的,这基本是条死路。在此,要非常感谢雷军雷总,小米的成功让FIH(富士康)管理层进行了反思(当年他们拒绝了小米),目前FIH(富士康)已经开始拿出一部分资源来扶植小体量的项目。
, F$ T, S. ^4 x如果你对产品有特殊/创新需求,选择ODM开发模式,需要面对以下问题: # ~& i# l% i6 O+ ?
•新需求带来的技术问题,解决周期往往非常长甚至解决不了。尤其对中小ODM企业来讲,由于其自身业务量有限,他们要求供应链上一层方案提供商解决疑难杂症的话语权并不高。
# j s# i+ ^8 p! D* X4 @, R- {•高的报价。ODM不单要计算人力成本,还会计算时间成本,例如这组设计人员原本可以接10个普通项目,挣10个项目的钱,但现在只能接一个项目(因为有特殊需求,要深度开发),挣一个项目的钱。
% o1 U: Z8 K& ^8 K1 n6 ]. ?最近几年接触到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开始在自己的后续项目中引入智能类电子产品的需求,但因为互联网创业者自身背景,他们并不了解找谁、怎么做智能类电子产品。 1 a7 j3 H$ F( o
比如有一个朋友做管理软件的,想增加平板电脑类产品,需要一部平板电脑和一个自有设计的充电座,结果找的是一家深圳品牌电脑厂商来做。品牌电脑厂商的报价一定高过专业ODM,而且可能存在不少限制。原因在于品牌电脑的研发资源也有限而且很大可能他也是外包的设计,他不会为你单独开一个产品线,给你的产品一定是基于他现有产品改造的,而厂商的人工成本一定要高过ODM厂。ODM的优势体现在他所谓的产品线非常多,几乎能满足大众产品的所有需求,除非你提出的是一个非常罕见的需求(也就是有别于现在市面上的大众产品的需求,包括外观需求)。为什么老外创业者特喜欢跑深圳,原因也在此,深圳什么都能满足。 # {+ X8 a; k2 v* m# |. w
一个朋友要做防水手环,有新功能需求。深圳找的代工厂做的产品出来后不防水,结果又去找了拉卡拉合作,问其原因是因为拉卡拉的支付手环能防水而且上市了。防水,对于智能类产品就是一个少见的功能,对深圳很多企业就是一个挑战。拉卡拉同样是品牌厂商,不是ODM,价格一定高过ODM。
- A$ l ~; R9 X: v还有一些朋友看宣传,找到“深圳硬蛋”。这家公司的确是为创业者服务的,能够提供一条龙服务,广告也打的很凶。但这家公司是和intel绑定服务,他的初期投资就来自intel,他提供的所有方案都是基于intel方案,而intel方案并不适合所有移动互联的应用。当然大部分互联网的朋友不懂,前期搞样机玩玩演示下拉个投资没问题,但当真到了产品上市竞争激烈的时候,可能存在问题。Intel平板电脑为什么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原因大家自己脑补。
: ?8 ^" U$ U- b( z% e& Y& a接下来再说说智能电子类产品In-house模式。
( c9 `" e1 M" RIn-house模式更适合对技术、质量要求很高的产品。
7 n' J' `1 P4 o8 e l$ d通常ODM厂商都会要求产品定义Fix后开始开发工作,如果中途有少量需求变动,一次还行,基本到了第二次变动的时候,对方就会提钱和时间的问题,甚至拒绝(特别是创始团队里没人懂行的时候,经常会被忽悠)。而in-house模式,拥有自有设计团队,这方面要灵活很多。再有ODM厂商基本是一个人劈开几半用而且给的薪水不高,通常是老板层面的人都很有能力,所以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创始人基本都被“折服”,但一旦给了对方钱,进入了开发阶段,具体做事的人就不知道是谁了,能有专人专职给你做项目就已经很了不起了。In-house模式,专人专事,一心一意。(需注意,In-house模式并不意味生产不外包。) # M4 g9 i! `- v5 A/ s) x! z
In-house模式的缺点是: # g* j# d5 W6 x) w, m$ l! i' b9 J
•初期开发费用高,需要招聘高级开发人才。 o# U8 O* v3 R" g/ N+ [2 @# J B
•产品研发周期相对长,这是需求变更及产品各方面的高要求带来的必然结果。 , l' { h6 A; ?% K! t7 b1 D' \, C" ~
8 j# h6 M+ ^( ?9 C( x, v创业团队在初期时组建自有研发团队是需要魄力的! 1 P& q; E; w" r6 O" |4 _2 _/ `
8 S2 y/ }( H8 ?4 e& q& }* \' d最后是给智能硬件产品初创团队的重要建议: 0 }+ G v& R4 Z% e; `8 L
•电子类产品的纠错成本非常高,不存在“迭代”,一次失败,可能就意味着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收不回来了。
. R7 m$ q/ A3 G' g5 W1 m3 @•对于自己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可以试着放下基于过往成绩的自信和骄傲,明确身份定位(发起人/管理者,而非全能),找到相关领域里真正的专家(参考《原则》中的定义,在现实中有三次以上成功案例的人),给予信任并充分放权。
& d2 i+ I0 u# V/ t8 X. x8 B$ X3 U6 b/ n' D* d- e0 h9 @
睿心:寻找智能电子产品的行业专家,有什么tips?
, I, l# c" O9 F( @& r/ y6 JNick: 单纯从EL电子技术层面,集成度越高的产品,技术越难,所以,设计集成电路的技术要求>智能手机的技术要求>其他类型消费电子产品。 8 I, U4 W6 s h Y1 H
但产品级层面,还需要考虑MD, SW&APP结构设计和软件开发层面,这方面智能手机的技术要求要高于其他类电子产品。其实不单是技术了,从产品定义到市场竞争都如此。 # C1 c( v; v3 P3 u: C$ ?
智能家居/可穿戴类产品,绝大多数仍然使用的是手机元器件,但因为功能有限而各方面性能要求低于智能手机,技术难度和项目复杂度也相对低一些。 . O9 M4 I$ t6 a$ K! j, b
综合来讲,智能手机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智能电子类产品。(大多数AR,VR初创团队都是系统集成+软件定制,很少会自研其中难度最大的光学显示器件。)
6 G) R, N3 U9 K. A: ~* M这里我从技术和项目复杂度的角度大概排一个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特性,找具备同级或者更高层级产品、技术及项目管理经验的专家。 $ v1 f# @, h- X Z; ?8 q* n+ k8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