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内FPGA技术已突破千万门级,中小容量器件可替代大部分进口器件,国产FPGA进入主流通信等行业,FPGA公司产品研发体系、质量交付、可靠性等方面大幅提升,而大量用户使用也在推动FPGA软件的升级迭代。与此同时,国产FPGA仍任重道远,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工艺落后国际三代,体量差异巨大。”安路科技副总经理陈利光博士在ICCAD 2019上对我国FPGA产业现状及未来进行了剖析。
8 h$ n2 \! R5 ?+ s( A
国产FPGA的“破”与“立”
谈及FPGA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1983年,Altera公司成立;1984年Xilinx公司成立;1985年,Actel公司成立。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也开始了对FPGA技术的探索,复旦大学、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微电子所是重要力量。而我国工业界却起步相对较晚,始于2012年。而后安路科技、紫光同创、广东高云、西安智多晶等企业先后成立,逐渐成长为国内FPGA行业的发展力量。
) p% C3 l# c* f5 i6 T* U8 F( H
& Q2 |6 h+ A; F% C9 V1 Q: V1 s# H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FPGA诞生的时代,国际FPGA产业也正经历巨大的变化。$ X. M6 q. H1 p k6 r5 w0 n
2 r. r+ e) ]8 {2 I4 [. L
2010年之前,FPGA产品的升级迭代主要是依靠容量的提升,并未改变“逻辑器件”的属性。而从2010年开始,FPGA内部架构逐渐发生变化,集成的CPU、高速接口等模块越来越多,用“FPGA”已经不能准确的表述这个器件的属性。陈利光博士表示,当前可以认为是FPGA“架构创新”的时代。
g# e0 b+ b. q5 P* h' R8 V
: T; G/ }0 x2 C这样的产业背景也意味着国产FPGA的起点要求较高。但陈利光博士表示,变化之中蕴藏着更多机会。
; t7 B: } E) e0 `9 m1 O/ ^0 w1 T7 I% ?
经过几年发展,我国FPGA实现了中小容量器件可替代大部分进口器件,国产FPGA芯片客户接受度逐步提升等。当然,我国FPGA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表示。
' h8 ^ S( f/ P v7 {# T2 V+ d
/ N$ U j6 C# H
2018年全球FPGA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Xilinx占比为49%,Intel(Altera)占比为32%,Lattice与Microsemi(Actel)分别占据了全球市场的6%。而据统计,国产FPGA估计只占据全球市场2~3%的份额。2 n* @& ]6 M9 O; o7 q, z2 ?: `
9 l' T) [* I `; o+ X# a' y6 L
2%与98%差距的根源是什么?
陈利光博士也给出了进一步解释——不论是制造工艺、规模容量还是软件能力,国产FPGA与国际主流都存在一定差距。
FPGA由于其基础通用性,应用范围广泛,全球市场规模也呈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25亿美元。与广阔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FPGA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2%代表了国产FPGA突破,也代表了国产FPGA的不足,同时意味着国产FPGA的未来之路有无限可能。5 [9 U6 G9 h+ j' n# |* p
0 t: ?8 w( X: T; e2 M
- o9 }& W& f8 F7 s" a
陈利光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是FPGA圈的“老兵”,作为国内FPGA产业的发展见证者之一,他对“2%”也发出自己的感慨——尽管2%的占比很小很小,但相对于过去还是很大的进步。
2 A+ w2 F$ W, l- a: Y! ~' |, M国产FPGA未来之路
% M: x8 V ~9 y/ E' o, A N
而实现这一愿景,国产FPGA需要突破软件瓶颈、质量瓶颈与技术瓶颈。例如,在技术方面,工艺要逐步从28nm发展到16nm,并进一步朝国际水平7nm靠拢等,由于FPGA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内部集成了多种功能的模块,向先进制程迈进并非一件易事。
0 `7 b. ^& f& X2 Q( l
b9 A: w- A5 b" j
此外,陈利光博士指出,我国FPGA产业应抓住国产替代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 s$ v/ a# y' C# t0 k& d
* ~$ q# d, y$ F! B$ Q8 u/ F. x2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