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Allevi 于 2019-7-22 09:55 编辑
! [9 D/ Q. G* [' B$ w) G! r% B; @& u5 j2 T. h+ I
资深工程师:电源设计如何避免传导EMI问题
4 B$ M1 n; e: m8 _; Q【导读】大部分传导 EMI 问题都是由共模噪声引起的。而且,大部分共模噪声问题都是由电源中的寄生电容导致的。那么在设计电源时应该如何去避免传导EMI问题呢?一位资深电子工程师分享如何避免电源设计传导EMI问题的方法。/ Y- `& z' p7 |9 H% p M
: Q. h' F( \* v6 E6 P大部分传导 EMI 问题都是由共模噪声引起的。而且,大部分共模噪声问题都是由电源中的寄生电容导致的。$ n* Q3 {" D5 T) b+ `
: s3 [' z! g* ~; q' u. E! k- q
我们着重讨论当寄生电容直接耦合到电源输入电线时会发生的情况+ Z0 \5 ^3 \$ \2 ^5 I9 o9 z
; V: F8 I8 u2 Y s1. 只需几 fF 的杂散电容就会导致 EMI 扫描失败。从本质上讲,开关电源具有提供高 dV/dt 的节点。寄生电容与高 dV/dt 的混合会产生 EMI 问题。在寄生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源输入端时,会有少量电流直接泵送至电源线。2 I L: O/ l. |- N6 b
/ @+ u6 `; E w# V7 s2. 查看电源中的寄生电容。我们都记得物理课上讲过,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容与导体表面积成正比,与二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查看电路中的每个节点,并特别注意具有高 dV/dt 的节点。想想电路布局中该节点的表面积是多少,节点距离电路板输入线路有多远。开关 MOSFET 的漏极和缓冲电路是常见的罪魁祸首。, O) n. c+ I0 z! [
6 B' { d4 k+ E0 }6 m; f6 @) Z3. 减小表面面积有技巧。试着尽量使用表面贴装封装。采用直立式 TO-220 封装的 FET 具有极大的漏极选项卡 (drain tab) 表面面积,可惜的是它通常碰巧是具有最高 dV/dt 的节点。尝试使用表面贴装 DPAK 或 D2PAK FET 取代。在 DPAK 选项卡下面的低层 PCB 上安放一个初级接地面板,就可良好遮蔽 FET 的底部,从而可显著减少寄生电容。* e* i7 m# T+ L# F5 o/ n" ]
) A* Z. K3 w# h2 n5 m, @/ e有时候表面面积需要用于散热。如果您必须使用带散热片的 TO-220 类 FET,尝试将散热片连接至初级接地(而不是大地接地)。这样不仅有助于遮蔽 FET,而且还有助于减少杂散电容。# H% E" J2 {. a# q! R
* r+ Q! H* L; l& E, H- {" z4 }+ s# e
4. 让开关节点与输入连接之间拉开距离。见图 1 中的设计实例,其中我忽视了这个简单原则。
; a6 h( n$ L2 E8 H' a
6 o' g# l4 H) D6 P/ h图 1. 让输入布线与具有高 dV/dt 的节点靠得太近会增加传导 EMI。
, Q$ B8 q. V# v3 k1 `0 u2 e
; y, `9 h2 @' ]8 ? U. P9 z$ y0 s我通过简单调整电路板(无电路变化),将噪声降低了大约 6dB。见图 2 和图 3 的测量结果。在有些情况下,接近高 dV/dt 进行输入线路布线甚至还可击坏共模线圈 (CMC)。( P# h+ c6 B+ h3 M) A3 e( C
- a' B8 R4 @6 a1 v0 S+ f6 L
图 2. 从电路板布局进行 EMI 扫描,其中 AC 输入与开关电路距离较近 R/ S' w) }) B: y: W% g3 t( }" ~
4 P' K+ t6 V& H& O
图 3. 从电路板布局进行 EMI 扫描,其中 AC 输入与开关电路之间距离较大 , b# d. d* ~1 U& q; Z9 u
0 i! m4 i, w1 ~) y您是否有过在显著加强输入滤波器后 EMI 改善效果很小甚至没有改善的这种遭遇?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有一些来自某个高 dV/dt 节点的杂散电容直接耦合到输入线路,有效绕过了您的 CMC。为了检测这种情况,可临时短路 PCB 上 CMC 的绕组,并将一个二级 CMC 与电路板的输入电线串联。如果有明显改善,您需要重新布局电路板,并格外注意输入连接的布局与布线。: ^" K2 ]- H1 O! v4 ^( P1 ~: ^( K" l
7 j/ t% Q& G# o8 d" G) Y9 P$ S
6 A0 ]3 j6 o7 \4 r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