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发表于 2013-10-24 12:283 B% M9 {5 R4 K) o5 [: T" g 目录其实网上面可以搜到。这里贴出来: 《信号完整性揭秘:于博士 si设计手记》 + m( D& J# E& ?# K& D" v& J2 m 第1章概述 1.1什么是信号完整性 % R9 p* p/ n! x# N5 b9 y- _5 O: g 1.2 si问题的根源 1.3新的设计方法 2 [$ S, \( c4 O6 r7 @0 t6 h8 X 1.4 si设计的难点 ' T2 O% Q/ [- c& v3 r! h) q 1.5 si设计的误区 2 c x5 n! ^% E6 Z3 h' p 1.6关于经验法则 1.7 si设计与 si仿真 5 s2 E2 u0 ^: W; G* g+ t7 [4 Q 1.8 si设计的特点 ; i u# j( b: U0 Q" w 1.9基础的重要性 1.10小结 9 a7 N$ j. |/ X6 o- a 第2章数字信号频谱与带宽 ' Z1 g |& A. g) F 2.1周期信号的单边谱 2.2周期信号的双边谱 2.3单边谱与双边谱的关系 2.4理想方波信号的频谱 $ c k$ z8 W) ?$ F# H 2.5方波信号的频谱特征 ( [2 {) b9 N& x# Q4 z 2.6信号带宽与上升时间的关系 .2.7梯形波的频谱特征 # A% A' M& Y' G, O7 r 2.8信号带宽0.35tr是如何得到的 2.9信号带宽0.5tr指的是什么 2.10关于信号带宽的补充说明 2.11小结 ; v/ `% }: u: w {" O! o7 o 第3章传输线 3.1什么是传输线 3.2信号的传输方式 ; v7 B; a, ?# I$ h8 @2 ` 3.3传输线的返回电流 % W* O# ]0 N" @, C9 r# I* R% R5 f 3.4传输线的分布电容 3.5单位长度电容 3.6介电常数、等效介电常数 3.7传输线的分布电感 3.8回路电感 2 S: e. G. Q& N) T& p 3.9单位长度电感 , n3 `8 g# }9 [ b$ y% r6 p: J6 |7 D 3.10波传播的lc参数表示 3.11瞬态阻抗与特性阻抗 & B$ `+ f2 L2 J) B( `- S$ q 3.12影响特性阻抗的因素 + V! A+ K& o( t% L 3.13参考平面 5 h0 r4 T8 x0 j 3.14返回电流的分布 & `3 B& K! m$ |* T) e6 B 3.15传输线的延时 3.16理想传输线的集总参数模型 3.17耦合传输线模态分析 3.18模态对阻抗的影响 5 K& [$ s$ I/ p# y 3.19线间距对阻抗的影响 3.20有损传输线 3.21趋肤效应 3.22直流电阻、交流电阻、传导损耗 3.23邻近效应 ' U6 L+ U8 B; I" ` 3.24表面粗糙度 & |6 @' N( V2 m* K 3.25介质损耗 6 g/ G/ u2 F% r- k! e# W2 s 3.26复介电常数 ' [8 {1 z# _" U7 U) `, g4 f; Y" u 3.27有损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延时 0 _* Y6 x, p2 ^/ {4 p% t( h 3.28小结 第4章信号的反射与端接 - B! l* ?% ]5 E" o1 M1 L, F# f 4.1反射是怎么形成的 0 x8 _- c+ T) D/ M 4.2使用反弹图计算反射波形 4.3正反射和负反射的含义 4 e+ v$ I# `# _/ M3 J" k 4.4有限上升时间信号的反射波形 4.5容性阻抗不连续 9 `( A& Y* [! x3 n- n 4.6互连线末端容性负载的反射 4.7互连线中间容性负载的反射 # \; I9 N# v4 F) m- ?% Z' w- x 4.8容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 4.9容性负载对传输线阻抗的影响 4.10感性阻抗不连续 8 g) @, h- s7 N7 n( D 4.11互连线末端感性负载的反射 4.12互连线中间感性负载的反射 4.13感性负载对时间延迟的影响 4.14残桩与分支的影响 4.15临界长度 ( Q2 ^" i$ H" s: W3 E2 H! b 4.16多长的走线需要端接 4.17如何估计驱动器的输出阻抗 4.18端接方法 4.19拓扑结构 ~3 Y& W! [, j3 f6 O5 c 4.20串联端接中的桩线 7 W" \# Y/ a6 l- G* g3 j 4.21并联端接位置 * ] V8 w3 x0 g$ @ 4.22分支结构中阻尼电阻的应用 7 {+ @! f# P/ P+ f 4.23 tdr阻抗测量 4.24小结 4 \: K! v8 b# M9 {+ B 附录4.1线路末端的电容 + Q* H2 G0 H/ s9 ~ 附录4.2线路中间的电容 ) p2 ^6 u$ w' C2 {$ b 附录4.3线路末端的电感 2 ]' T$ i+ Z4 ^- N% N) k3 J; ] 附录4.4线路中间的电感 ' g1 o; x+ h7 c& F9 ~; H 第5章串扰 5.1串扰形成的根源 : }& R2 n( C% Z) T& m 5.2耦合长度 $ N6 V K( Y N, M+ l 5.3容性串扰 9 n2 W9 F& C4 v6 N 5.4感性串扰 5.5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5.6近端串扰的饱和 / s _. A' T1 b5 K/ c+ X5 D! } 5.7远端串扰的饱和与模态分解 5.8边沿耦合与宽边耦合的串扰 5.9影响串扰的因素 8 V+ \# I' |+ O/ }2 E) Q% b0 U 5.10串扰对信号的影响 % _, z; G% r( W 5.11串扰与时序 5.12蛇形走线与信号的延迟 * K& G; c2 q+ [( D 5.13保护地线 5.14端接与串扰 5.15减小串扰的常用方法 5.16小结 & K% ]+ ^" \. }5 f, d 附录远端串扰两种解释的等效性证明 第6章s参数 6.1网络分析基础 6.2s参数定义 6.3从频域的角度理解s参数 6.4 s11的含义 6.5 s11与输入阻抗 # {- o( F2 z+ d0 \8 y 6.6使用 s11提取特性阻抗 6.7 s11与瞬时阻抗 6 u' D" y6 r5 @. U 6.8 s21的含义 6.9 s21相位与传输延时 6.10 s21与通道响应 6.11 s参数对称性及能量守恒 6.12 s参数中的纹波 * `* B: U9 u. k) Y" W4 r5 J 6.13多端口s参数 ! }. s$ V' {# f0 @( k% e4 V0 J 6.14 s参数与串扰 & A- N5 p! c; l+ X) I) j 6.15小结 第7章互连线中的阻抗不连续 ; S2 Q+ v; q6 z% X5 f0 C& @& J 7.1分支结构 # r: C1 s O" X8 u8 _/ Q& Q( T 7.2参考平面的宽度 7.3互连线跨分割 7.4过孔 7.5小结 9 Y; Y; O! p3 D" G& F2 a 第8章差分互连 1 O# @9 u6 _* S" w 8.1差分传输 8.2差分对的返回电流 8.3差分信号抗噪声原理 9 b4 S0 q- a ` 8.4差分互连中的阻抗参数 % T, B, F7 @: t h# e! A 8.5差分互连的反射与端接 # b" E' v5 f" ~ n 8.6差分互连的串扰 8.7差分与共模的相互转化 / d" c* r* R# n0 T7 M) o- |* k 8.8差分s参数 8.9差分对的等长等距 8.10松耦合还是紧耦合 0 W0 T& W3 U: `# p9 g9 R3 x 8.11小结 第9章抖动 9.1抖动的含义 ; s- ?" }( {( g! W. A9 J 9.2 jitter描述方法 3 B$ y. u2 I# E$ L" J1 G 9.3 jitter统计特性 ' P {6 r" A/ \) ?2 }$ [1 G. R 9.4 jitter、ber、眼图之间关系 9.5 jitter分类及产生原因 0 z) y9 F5 E' [1 X/ t 9.6 jitter分离 9.7 clock jitter与相噪 9.8小结 第10章均衡 8 }4 z! D: d$ i# \ 10.1互连中的信号畸变 3 l8 L8 g K# h1 v9 D 10.2码间干扰 9 N4 L+ n; K, @, D4 v 10.3码间干扰与带宽 ' L: S, }9 B2 X) ?4 e" E+ L* b& Q) l 10.4离散系统的码间干扰 3 E) j: ]# w% @) n; k! v( L. g6 u! H# u 10.5均衡原理 ! j2 D- }" h- J- \6 K 10.6均衡分类 ; z; y# m5 h1 Y4 ^2 N) O7 q! I+ L 10.7无源ctle 10.8有源ctle J3 e3 } x9 A" t4 h' [ 10.9离散时间线性均衡 10.10使用zfs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 10.11使用mmse算法确定ffe抽头系数 * _4 |; ~+ X& y, ~ 10.12反馈判决均衡 10.13小结 % z. i: q9 b5 b: H+ J! W! d 第11章电源完整性 9 _9 c# L7 A! |' B- C; u 11.1为什么要重视电源噪声问题 11.2 pdn系统的噪声来源 , y1 z, r/ l! V W' G 11.3电容去耦的两种解释 m* R4 `5 B" T) P 11.4理想情况的去耦电容量 11.5实际电容的特性 11.6安装电感与自谐振频率 11.7目标阻抗的设计方法 - F: l, D' m9 `: i 11.8相同容值电容的并联 " Y$ R S% W, D4 h' n9 m 11.9不同容值电容的并联 11.10容值差对谐振峰的影响 % @, ?% ~ D$ U& G) @3 a 11.11 esr对谐振峰的影响 11.12安装电感对谐振峰的影响 $ l) R! A0 ?) E5 N9 Y9 A 11.13去耦网络电容的配置方法 11.14阻抗曲线形状与电源噪声 5 S- o8 X C! V2 o8 i% g) \ 11.15在多大频率范围内去耦 " R# e$ ?! u) o, x' U& k 11.16去耦电容的摆放 11.17去耦电容的安装 + L8 n1 O& i; h' \& e 11.18 pdn系统的直流压降 ' ?, R: E; |4 z4 Q 11.19小结 |
bingshuihuo 发表于 2014-10-22 10:374 b q! j7 U$ |& H 已经看过一遍了,但还是不知道如何在设计电路时进行SI设计。$ f4 y* B/ P) u _6 ^1 S 7 g; M+ E y. r! G! l' I6 I) P( U! k 确实存在没怎么看懂的情况,毕竟只看了一遍。但,即使再看两遍,大概看懂了,在设计时可能还是不会,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
刚看了前两章,感觉讲得还是挺容易理解的,虽然有公式,但都是信号与系统的一些基本公式居多,只要有个大体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了。后面的还没来得及看,从前两章看,相比那几本经典的书,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
James‘ 发表于 2013-10-24 12:28# ?9 z, g& ~0 X) e# v6 V 支持!!!0 ~1 X3 L! K9 f; {- o) ~7 H& q2 [ |
表示还没看懂![]() |
里面内容还不错,目前正在学习。 |
推一下 我也買了一本 作者寫的還不錯 會做一些重點整理4 G8 b) K3 P$ j 有些會還有模擬場分析來解釋實際狀況,真的覺的還不錯 |
还算比较通俗易懂吧,也有很多之前比较牛逼的书的整合 |
公式中间还是蛮多的 |
网评不错的一本书。 |
广告中美女那句话--你,值得拥有! |
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里面的信号反射,串扰讲对比较入木,讲解的思路和本人想看的思路比较一致,看的比较顺,才3十多块钱,博士无私奉献cadence视频和一些教诲,觉得买本书是应该的。 |
网评不错的一本书。 |
我也想买一本来看看。。,应该很不错吧 |
理论公式很多 |
求看过的人介绍下 |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7-13 09:15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