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此次项目,完成以下目的:
/ {3 e+ l8 @, _( Y1 C& @" I, t
1) 熟悉Xilinx FPGA的架构及开发流程;
2) 设计一个功能完整的系统,掌握FSM + Datapath的设计方法。
' O1 }, A( A& [) D8 v
2 G6 F9 ?# F$ H6 c4 F- ~& [) U
设计内容
8 Z% T8 R% Z% y: h
2 M/ k- Z0 r9 }. h3 _
% d7 f3 }( p: Z0 d- v& b. I" t7 M5 s
1. 项目介绍
) M) ~5 G" }. {. x0 l
本项目主要在FPGA上实现了一个经典小游戏“俄罗斯方块”。本项目基本解决方案是,使用Xilinx Zynq系列开发板 ZedBoard 作为平台,实现主控模块,通过VGA接口来控制屏幕进行显示。
4 s7 N. g( ~% z/ e& |2 ^
2. 系统框架
1 ^, k9 {" o! T% Z9 Z整个系统由四部分组成,按键输入处理模块、控制模块、数据路径模块以及VGA显示接口模块。整个系统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 ?' K, X& u3 a
! l. s& a9 T% J, B& X
4 L3 B& Z8 _$ a. n) [% K: v
7 f) O( Y# v' H$ l* E. b" t2 D0 @
. q( }8 G0 ~' H1 P+ O
下面分别对四个模块进行介绍:
$ {& G2 o( B# j$ l/ s( a7 a
1) 按键输入处理模块
2 u# E1 n2 ?3 m- H( M按键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输入系统的up,down,left,right四个控制信号进行消抖处理,并对其进行上升沿检测。
9 d' w. W F+ N: F/ G) p
消抖模块采用了一个4位的移位寄存器,先将输入信号延迟4个时钟周期,再对其以一个较低的时钟频率进行采用。消抖模块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6 v6 |7 B! |, p/ E; ?# o
5 w( Z; x% c2 }: g# d9 Z- @
! r: q* w7 u0 ^) c h1 z p8 u) E1 a
- m8 p, }. K- H l, S
为了简化控制系统,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不考虑长时间按键产生连按效果。因而,需要对按键进行上升沿检测。上升沿检测的基本实现方案是加入一组寄存器,对前一个的按键信号进行暂存,将暂存的值与当前值进行比较,当上一个值为0而当前值为1时,即认为其检测到了一个上升沿。
; |; ~2 S" ~1 ?: F+ O
- ~# T5 n7 l' Q2 o! _, L7 b
2) 控制模块
, z3 d% a7 X# r7 E: g7 b5 \# r控制模块采用FSM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控制模块中,定义了10个状态:
S_idle:上电复位后进入空状态,当start信号为1时进入S_new状态
S_new:用于产生新的俄罗斯方块。
S_hold:保持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进行计时,当时间到达一定间隔时,转到S_down状态;或者等待输入信号(up,down,left,right)时,转到S_down(按键为down)或者S_move(up,left,right)状态。
S_down:判断当前俄罗斯块能否下移一格。如果可以,则转到S_remove_1状态,如果不行,则转到S_shift状态。
S_move:判断当前俄罗斯块能够按照按键信号指定的指令进行移动,如果可以,则转到S_shift状态,如果不可以,则转到S_remove_1状态。
S_shift:更新俄罗斯方块的坐标信息。返回S_hold。
S_remove_1:更新整个屏幕的矩阵信息。转移到S_remove_2状态。
S_remove_2:判断是否可以消除,将可以消除的行消除,并将上面的行下移一行。重复此过程,直到没有可消除的行为止。跳转到S_isdie状态
S_isdie:判断是否游戏结束。如果结束,则跳转到S_stop状态。如果没有,则跳转到S_new状态,生成新的俄罗斯方块。
S_stop:清除整个屏幕,并跳转到S_idle状态。
0 F" h! P" N# a: A# p2 k
4 F$ k, v3 Y" i
整个控制过程的ASMD图如下图所示:
2 C2 r6 e5 Q/ U/ e, {4 h: l
6 }: T5 W; |1 ]1 x" b/ Q0 S
# {3 p# ]) L" a7 _# w
. W# n3 h: k B5 o
0 n' Z9 j+ M3 y( X1 l
3) 数据路径
/ i$ T# j6 d% D4 S6 a1 Z8 K
数据路径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控制模块给出的信号,对俄罗斯方块当前的逻辑状态进行判断,更新背景矩阵。具体如下:
; y# r: _7 ^/ `, _
方块:
$ L$ L, F, C3 s1 K& h3 e6 r ?' t
方块分为非活动方块与活动方块。非活动方块为:(1)之前下落的方块;(2)下落后方块消除之后的结果。由背景矩阵表示。活动方块为当前下落中的方块,由活动方块坐标与方块类型表示(后简称方块)。
8 R# G- [+ _3 h: \+ _) c
背景矩阵:
0 d) ]& ]; e0 s2 P( T- Dreg [9:0] R [23:0];
背景矩阵R是24行10列的寄存器组,负责保存非活动方块坐标,即R中任一位置,如方块存在,则该位置1,否则为0。
活动方块坐标:
* ~- `# l8 v6 ]: f/ U/ S6 Zoutput reg [4:0] n,
output reg [3:0] m,
n, m分别为当前活动方块的行、列指针,指向方块固定点位置。方块固定点为方块旋转时不变的格点,依据方块种类决定,下文方块模型中详述。
0 o5 F0 U" H+ W# c; A
方块类型:
# t7 J; T' p$ N4 z* X& j/ H2 ~# Koutput reg [6:0] BLOCK,
BLOCK代表方块类型,由7位编码构成。
数据交换:
! K% |2 e8 J2 S+ U- b; W" `0 \Datapath与其余模块的数据交换分为两部分:
(1)与control_unit间的状态指令交互;
(2)控制merge,间接实现对VGA的控制。
6 p( v7 j; ^% G/ D3 N. D k
方块模型:
) e3 u& U+ _. J7 H) O
: N' R/ E, i2 k5 }
俄罗斯方块共有7种形状的方块(O,L,J,I,T,Z,S),每种方块有1-4种不同的旋转变形方式。为方便起见,将方块定位A-G,旋转编号为1-4,将方块编码成A_1-G_2的19种,如下图:(图中,深色方块是该种方块的固定点)
" q& O( t! }7 ^) n9 k
. x) ?) V+ u* L2 K, n, S9 I+ p
+ O' @7 Y* N) p6 ~+ c
, Y0 }3 c. Y: h( f! o
$ @' n3 w6 c" ^' Z5 E
方块运动:
8 s: f1 S+ ]" g: A
产生:
# r7 R& P7 e) w" ~' A+ K$ o# A
方块产生由一个简单的伪随机过程决定。系统采用一个3位的计数器产生随机数,进入S_new,BLOCK的值被NEW_BLOCK覆盖,方块坐标n<=1;m<=5;同时,根据计数器,NEW_BLOCK的值刷新为A_1,B_1,…,G_1中的一种,作为下一次方块。
移动:
, U+ k7 J4 h' V$ }3 \方块移动分为四种:旋转,下落,向左,向右,由键盘KEYBOARD=[UP, DOWN, LEFT, RIGHT]控制。移动分两步进行:(1)判断;(2)转换。
5 q6 C9 }$ x" P2 p- w: C; w# z4 S
判断过程包含S_down,S_move。判断分两步:首先,判断变换后方块坐标是否合法,即变换后是否会造成方块越界。然后,判断变换后方块可能占据的新位置是否有背景矩阵方块存在。两步判断通过后返回成功信号,否则失败。因判断代码量较多,仅举一例说明:
6 d. z& {4 ]; U/ O
判断D_1向右运动(MOVE_ABLE初值为0):
if (m<=8)
if (!((R[n-1][m+1])|(R[n][m+1])|(R[n+1][m+1])|(R[n+2][m+1])))
MOVE_ABLE=1;
else MOVE_ABLE=0;
转换过程(S_shift)进行方块的移动或变形。根据KEYBOARD,移动时,改变方块坐标;变形时,方块按类别变换,如:A_1→A_1;B_1→B_2; B_2→B_3; B_4→B_1;
停止与消除:
6 z. T9 @! [7 B. W0 Z$ u0 f方块停止与消除由两个状态完成:S_remove1,S_remove2。
前一状态中,根据BLOCK, n, m,将活动方块位置覆盖至R,变为非活动方块。
后一状态中,根据行满状态,进行行的消除与平移,具体如下:
/ X$ `- I+ v# } K
显然,俄罗斯方块能影响的最大行数为4,因此,在REMOVE_2中,仅对R[n-1],R[n],R[n+1],R[n+2]四行依次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为:如果该行(k)满,则由k行开始,至1行结束,逐行向下平移,当前平移位置由计数器REMOVE_2_C控制,当前行消除截止由标志位SIG确认。
8 E7 [. l3 T6 J& j+ R1 e
每行处理完后,将REMOVE_FINISH[3:0]中相应位置1,REMOVE_FINISH全1时,REMOVE_2完成。
! D- A1 X$ i. X
死亡判定:
/ N( e' G" b3 e' R
R中的0-3行位于屏幕上方,不进行显示,仅有新生成的方块坐标会进入这一区域。因而,当消除完成后,如R[3]不为空,游戏结束。
4) 显示部分
0 ]; V% J( E, i. Y8 Y9 U
输出结果通过VGA接口接入显示屏显示。VGA(Video 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是IBM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使用模拟信号的电脑显示标准。VGA接口即电脑采用VGA标准输出数据的专用接口。VGA接口共有15针,分成3排,每排5个孔,显卡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接口类型,绝大多数显卡都带有此种接口。它传输红、绿、蓝模拟信号以及同步信号(水平和垂直信号)。
/ b2 c* K3 K- n; l0 `* i5 T
使用Verilog HDL语言对VGA进行控制一般只需控制行扫描信号、列扫描信号和红绿蓝三色信号输出即可。
VGA输出可分为四个模块:时钟分频模块、数据组织模块、接口控制模块和顶层模块。以下进行分块描述。
2 |$ h& M4 d+ |- o9 u
时钟模块分频模块对FPGA系统时钟进行分频。由于使用的显示屏参数为640*480*60Hz,其真实屏幕大小为800*525,因此所需时钟频率为800*525*60Hz=25.175MHz,可近似处理为25MHz。FPGA系统时钟为100M,因此将其四分频即可基本满足显示要求。
# f/ z; |4 m" T7 w" s% N( b3 l& S
数据组织模块是将预备输出的数据组织为可以通过VGA接口控制的数据形式,本次设计中因接口已经协调,数据可不经过此模块进行组织,故可忽略该模块。
5 e. [. g/ [. E, @! M4 `
接口控制模块通过VGA接口对显示屏进行控制。VGA的扫描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例如在640X480的显示模式下,从显示器的左上角开始往右扫描,直到640个像素扫完,再回到最左边,开始第二行的扫描,如此往复,到第480行扫完时即完成一帧图像的显示。这时又回到左上角,开始下一帧图像的扫描。如果每秒能完成60帧,则称屏幕刷新频率为60Hz。宏观上,一帧屏幕由480个行和640个列填充而成,而实际上,一帧屏幕除了显示区,还包含其他未显示部分,作为边框或者用来同步。具体而言,一个完整的行同步信号包含了左边框、显示区、右边框还有返回区四个部分,总共800个像素,其分配如下:
1 S j' g' Z4 c5 d, U) B
, k* r9 u& S9 w( @
) z) A; N* K1 J/ C* S# u
1 ^3 m# `1 Y( M1 _6 y
( f+ ^1 R7 k5 l8 c9 `
模块通过组织输出行扫描信号、列扫描信号和三原色信号对显示屏实现控制。
) `2 h! Y" r8 D3 F* p/ C S/ r$ d, G8 B9 U
2 _9 V& M9 A+ p" {1 ^- _. @) T1 g
设计结果
w( P. u! {; k1 ?4 x: d8 Y
9 c4 k7 X$ }/ S% B- B. ~
* `/ T, x, x0 q0 Q/ z' Z
. P) p1 }" q ]1 C
6 J8 l2 V* Y$ Z% _
设计代码
' }5 x* l& T) W; u9 Z3 |; b
7 d7 H( D8 Y. ~! N
2 _/ i7 f% W) G0 G. i% g- f% {+ x
由于代码量较大,这里只展示了部分代码,需要的大侠可以按照开篇介绍的方法进入“FPGA技术江湖”知识星球获取设计文档,获取设计代码。
9 T4 X2 L9 m' ~! G% G* w8 F
9 ?. P- |4 B. E g% a# `
顶层模块设计代码:
) w9 b* k1 @8 r
. ?, X9 c: r9 A( D+ q8 ]: m5 h
! p. V4 y8 t0 Z( B& N" C
1 a$ F9 B0 D9 M9 f. X
7 Q9 v0 k& J& y4 [7 Q' D/ {
4 @$ F& T$ n. X4 c1 a! v
. E4 u. O. A2 m" G" N5 ]1 k& x
8 D# D, r9 \- i- I u0 E9 B0 @
KeyBoard模块代码:
q$ Q2 m1 f2 z
- y/ ?% W6 u8 V2 e6 T# d7 R
# u) T. |# v7 M( f! s# ]
) j' {# ^9 T# V
2 k% _$ A! K: r$ Q* }
' B+ B. g; m" R# y
控制模块代码:
2 V* Z- E3 X" {; y# S
, u. B! ~, z0 \( h5 V4 }% g' M
. P3 h2 T% N$ _/ k& r* B! q7 }& x) s
数据路径以及VGA等模块在这里就不展示,代码量过大,详情见开篇介绍。
$ ?# Z- \0 u) u$ b% e
) X* I5 t/ Q& ]/ E1 O4 f; M0 n*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