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6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员工激励] 热词背后的2020:打工人的内卷与白领意识的消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21 15:5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2-28 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大千世界行将结束公元2020的纪年。年份可以过去,时间的拷问俱在:对于我们经历的日子、承受的生活,那些足以回馈人生的见解是什么?
      d! D2 m' r  L5 |) h; d0 X" \/ ~# ^  w1 [/ y) x( q
    “隐秘的角落”不仅是一部热播剧的名字,更像一个隐喻。主场与角落、中心与边缘、群体意志与个人选择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微妙关系。
    ) H* R' I. |1 h  X3 {/ B) p' @5 u6 _4 E3 [1 q/ G  R4 ?
    泉眼前的沙砾可能会改变一条大河的走向。小人物也能身披舆论的铠甲,走进大历史的聚光灯下。, t: u0 Z) b4 A% z2 |$ K

    ; C% }  B) q1 i8 i$ Q" d! c" |彷徨疫情生死场,普通人吴悠扛起人的使命;一刻钟内,张笑春决定成为一名不服从的医生;从外界瞩目的万家宴到标记集中发热的门栋,武汉百步亭无形的涟漪荡漾不绝;被冒名顶替者陈春秀,能否改变被篡改的人生剧本;二手市场见证的告别一线城市的年轻人,何以家为?
    ! O8 v7 U. e8 |' E# v$ c& ?- Z; T2 W$ y# e( o& {" A* c
    角落中无声无息的人,代表时代里的平均数。若坚持以人的方式生活,有时难免见证或搅动另一条观念的洪流。
    1 E( s  e7 T) i! W9 e# [% g
    5 X4 z' G- q' d先锋词汇“打工人”“后浪”蔚然流行,“离婚冷静期”势成全民辩论,“调低刑责年龄”关照善恶少年的命运,女权议题一再霸屏,角落里的复杂故事映衬着人间的多元面貌。
    1 T1 {0 W: l: K" g" I' _$ n5 w; U2 d- _5 i% m
    就像火焰无法吞噬一粒火花,像大海无法拒绝一朵浪花。隐秘的角落绝非无关紧要,在秩序和天意之间,它以及身处其中的人自有位置,将跨越年份与我们同在。
    8 v% p: E$ S. J
    ! @/ `  H: b" a" L! U! p; s这是搜狐·狐度工作室年终特刊“隐秘的角落”的第二篇。
    : \  r0 d0 Y" A
    $ G$ u' Z) J$ M1 `) q0 j, N“北漂女孩半个月无休生日夜半路被叫回加班崩溃大哭。”  e. g, g; B3 l+ I

    1 E) z9 f! w- k' {- Z% u" S“程序员因996加班办公室猝死?公司:没死,继续上班了”……7 y' B+ ]$ r5 i6 v6 b% h

    & w* G6 J, E0 K6 h% x问:新闻中这些人统称什么?
    1 d; t8 k  j& E8 f
      z$ o( q+ x% {$ F0 s) K工薪族?加班狗?社畜?& H4 o1 ^, F4 y3 z1 i; O/ H8 \

    ; f' u& z4 \5 z. ~3 `这些都没错,但在2020年,他们最新的“ID”是:打工人。
    - t; F7 e; o8 j: g; Y9 x! h( A! F  G$ }2 c# K% v* L
    从今年10月份起,“打工人”一词就风行网络。对网民来说,不知“打工人”梗者,已然不足以谈“网生”。
    ! r" n' X9 Q& A* @& l" w
    6 P. G* @! Q% X, V, C5 H: ]而更早之前,“内卷”是舆论场内网民使用的高频词。3 E) N# `  p. z+ Z; y

    # X; @' Z7 P. O  }; w* n孩子竞相参与早教培训班是内卷,清北硕博争抢街道办岗位是内卷,职场人比着加班是内卷……内卷俨然无处不在。
    5 {% z; v  i! Z: O, o
    ) f5 Q5 D- j( ^- t& ]从“内卷”到“打工人”,投射的是这届网民特别是年轻人工作与生活状态的嬗变:处在高强度竞争和快节奏生活下的他们,整体社会心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某些隐秘的角落。: v4 o2 ~+ C9 p. D
    & K5 [) w5 w; J9 J) f: f& t
    “打工人”:认清生活真相后仍不颓丧1 H& X( I0 ]2 Q
    + C9 Y9 h9 E0 F' f
    “打工人”的涵盖面很广:“程序猿”、“设计狮”、“新闻民工”是打工人,漂族、蚁族、穷忙族也是打工人……只要不是大老板,都可以认领“打工人”标签。6 t9 ^  u4 @: y" \7 }. O/ |

    . [8 v, c7 O8 X* m2 Z+ p! q但有意思的是,在网上,自认“打工人”的,往往是都市白领。那些真正的底层打工者,既没什么网络能见度,更没空玩梗——他们跑外卖送快递、在工地干苦力活都忙不迭,哪有精力“咸与玩梗”?
    * b; [1 G- O& Z; A7 s! t0 `+ ?+ o4 g9 P9 Z
    “打工人”能凝结白领人群跨职业性的身份认同,自然耐人寻味。这意味着,很多白领已经意识到,在写字楼里做着各项方案、设计、编程的他们,跟流水线厂工无别,本质上都是向“工厂主”出卖自己劳动的打工者。, e/ ~0 ~0 }7 Q$ {
    / i; W* ]8 y$ q# W' o; \/ ]/ T
    在工业化时代,是工厂用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维系了社会性群体劳动的可持续性,那到了数字化时代,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大平台建构了新劳动场景,不变的则是“打工”本身。
    & x# G% w; G% c4 g' u( M
    % O( |% T& s: A: u! Q/ }因此,很多白领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迷梦中醒来,切实认识到:我们本质上都是“打工”的,只不过还算是个“人”。% T( i8 p3 v' [+ r, w6 `
    8 @5 e( A! R0 t# z  S4 r7 c
    “打工”显然不属于精英主义成功学的话语,但“人”又自带尊严属性。比“上班族”多了些戏谑性、比“打工仔”少了些卑微感的“打工人”概念,呈现了这届网民真实而复杂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9 T% Y" d) O) X* i: j# [. @  r# s5 p" m! L
    他们压力不小。压力山大是他们的生活日常,“25岁内卷,35岁被裁,45岁被禁止卖菜”的说法太过夸张,可不算高的薪酬天花板、无休止的加班、超负荷的工作量,是他们的共同境遇。
    . d5 B( m+ h( ]" f: O6 Y6 S1 b' A0 y6 J' c
    他们变得清醒。身心疲惫的他们,已从“凡学”构筑的精致生活梦想中醒来,习惯了用反鸡汤的自嘲方式反抗生活重压——“老天爷不会辜负你每一滴汗水,它们都会体现在你老板的账户余额里。早安,打工人!”
    . W, N' B% X4 [& v- Y0 p4 }. w8 h1 s: W' P1 C& a
    但他们丧而不颓。他们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不放弃生活”,所以他们在“早安,打工人!”的问候中展示着自身的倔强——生活与工作实苦,可他们不甘于在劳累的生活道路上“在哪跌倒就在哪趴下”,而是在爬起后用自嘲让心情变得舒缓。! c7 P: [+ m6 ^% R) D

    7 V/ @. x" @( h# [$ ^/ M不可否认,“打工人”的梗脱胎于“丧文化”——按照传播学者杜骏飞所说,“丧文化”背后的群体心理是个“亚文化光谱”,不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扁平化存在,而是一条心理、情绪与理念之河,“丧文化的‘亚文化光谱’从积极到消极依次排列着: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反思、麻木、颓废、自我否定。”“打工人”梗就处于“丧文化光谱”里偏向自我强化的那一端。
    ! M* V7 W3 d; ~. i& b1 _: }( I' p2 }( V. G3 a! }/ X9 |
    丧本身常跟“身体被掏空”“什么都不想干”“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等基调颓丧的语汇联系在一块,但打工人没有“葛优躺”的颓,没有“网抑云”的废,而是半带认命的清醒,半带坚持的定力——虽然打工人们也知道,“没进电子厂之前我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今我在厂里上着班,零件和零件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但他们照样会给自己打气——“加油,打工人!”这也是看清之后的务实接受——毕竟除了“打工”,也没有别的选择。
    ; g% m" w1 b/ Z' v( Q+ Y2 c7 k0 k8 r' p6 C
    “内卷”,是因为努力的成本收益倒挂
    6 y" C9 Y* Z; u  a! X* v7 H4 z4 n/ a- W$ u3 `+ y- b- i8 U
    “打工人”概念的兴起,也是“内卷”的结果。没有普遍化的内卷情形,白领们的社会心态也不可能被“打工人”三个字概括。
    % m+ Q* \& q; r+ X
    8 v  j7 A* y  ?) C5 h0 k传统意义的“内卷”,是为了解释那种高水平陷阱的形成,但在眼下,网民们赋予了“内卷”更多新内涵,将其跟自身的职场竞争、生活进退状况进行了关联,其指向的,也不是发展模式停滞,而是当下的“难”。: }; C' `* W0 \3 c

    - l. l7 _4 e) C& u0 w当人们在说“内卷”时,人们说的,或许是辛苦工作却未带来职位、收入、技能上提升的挫败感,是“累死累活不如做PPT的”职场生态下的无意义感。
    5 Q' e* C& M: [+ n9 O" ]" [  z+ {6 A' I
    这里面,“内卷”更多的是指激烈又内耗的竞争。压抑封闭的“内”与将人拽入其中的“卷”,清晰地呈现了某种“无奈”“无力”的既视感。! p% f$ o3 V9 q6 [( A

    6 u' |1 a6 x* x& d6 q/ g! [" a) y“内卷”是年轻人现实焦虑的意绪流露。多家平台联合发布的《职场人压力报告2020》报告显示,2020年职场人的平均压力值为6.9,达到了近两年的压力峰值。
    2 O3 k; l8 y# \# Z- e2 H9 m& y: _- X% k9 r& d& u% i
    在高压职场环境或生活压力下,年轻网民对努力与竞争带来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认为努力的成本越来越高,收益却越来越小。3 m4 B0 q5 h/ g3 b# h/ I' t
    : ?1 h; T% S, O
    “内卷”外源于努力的成本收益倒挂,内显为遇挫后的不忿。作为“卷上来”的一代,这届网民特别是年轻人希望得到的,不只是达到“底层打工者”的温饱标准,更是阶层迁跃与生活品质升级。可他们会发现,竞争太过激烈,固化来得太容易。7 N% P2 g3 c6 m9 N. q9 o: r2 ?9 }' \
    ) s  o! K% B0 Q
    因而,他们内心抹不掉“打工人”烙印。% ^+ m  x* y6 R& R* g8 e+ K
    & g  n3 Y4 l2 E9 y3 }6 Q! p" B
    这届网民正用自嘲对抗工作的PUA
    ) j9 R8 }# R5 Z0 @& j
    # i+ G4 S. d2 V2 f4 T9 f5 P从“内卷”到“打工人”,反映的是这届网民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心路的变化:在高压职场环境下,他们的生活境况在改变,他们也在调适处事与处世态度。! T1 V. @) G" N4 @: x1 A
    1 V3 R( k, U8 d5 \# }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努力就有回报成了明确的预期,而商业意识形态把将高压、超时长、不停歇的工作模式与“奋斗”、“成长”、“成功”等字眼关联,强调员工的自我投入、自我实现。1 L% [$ W3 z4 v) r, D
    % p( v+ _; }  R4 M
    但现在情况变了。哪怕那些老板动辄谈理想、卖情怀、画大饼、熬心灵鸡汤、扯“福报论”,这套话语体系对这届年轻人越来越难奏效。9 d& v  K3 _% f& m' t9 |

    3 q4 ]; x9 t9 ]% `因为传统的“努力奋斗→获得回报→再次投入精力奋斗”的逻辑链条,在反馈阶段上被隔断。套用《资本论》里“资本主义的固有危机是生产过剩”的说法,奋斗者的固有危机是生产时间过剩与廉价化。$ T% R+ T0 q, o
    8 Y) D% J- k5 D3 R0 F
    在分配格局“定型”与生产时间廉价化之下,能处在塔尖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注定会成为分母,他们的内卷感会因此愈发强烈,“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想法则会被掐灭。, H9 V+ g2 C) r
    * t. |: K0 {) @: r* C/ g
    所以工作与生活对他们的PUA,会让他们疲于应对。经济学上的两个概念——激励相容与租值耗散,可以阐述这样的变化。
    % u$ y' A% k" }% W5 J9 t. R& Q5 Q, K0 r
    早些年,劳动要素单薄,人们与工作能实现“激励相容”,自己努力工作,能让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最大化。但随着社会的财富红利消失,空间急剧收缩,缺乏“职场空间”与“财富”来报酬“奋斗”,激励相容不再存在,就会出现无效加班、累死累活不如花式PPT、办公室政治等“耗散”,加剧内耗。“打工人”深陷内卷之困,内在逻辑跟租值耗散机理如出一辙。
    7 Y3 n& M" p9 o  C! t* l
    # m' V$ r& \9 u( l. `9 E3 S) ?在工作强度提升、生活压力加大,职业获得感与工作投入度不匹配的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在变。
    1 x* O, D1 |: O6 R+ u3 ?; m: ~2 f5 y* r) M; i) _# o
    从窃·格瓦拉“这辈子不打工”的生活虚无主义,到马男波杰克式的丧,到王勉脱口秀里的“逃避可耻但有用”,再到“早安,打工人”式的自我激励……这些态度的受追捧,勾画出了网民的心路轨迹——他们正通过编织独特的符号体系,来应对现实带给他们的结构性压力。
    8 n4 v  P; X  j6 k$ I3 O5 R; a4 F) \1 h7 _/ p
    这套符号的核心原来是“精神失败法”与主动贱格化,如今则是在颓废与打鸡血之间从容过活,其中既有“佛系”、“摸鱼”、“糊弄学”,也有不放弃的执念。
    2 T/ _3 g% Q- {3 Q- _
    + z7 K3 x* E# l3 ?也许“打工人”们都信奉这点:假如生活欺骗了自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不妨用自嘲去对抗工作与生活的PUA。8 M& X5 O+ e4 Q$ Z  k
    ' Y. Y! q! U# d# t0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20-12-28 11:04 | 只看该作者
    在工业化时代,是工厂用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维系了社会性群体劳动的可持续性,那到了数字化时代,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大平台建构了新劳动场景,不变的则是“打工”本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7-19 04:04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