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58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发管理:创业公司CTO的八问八答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3 0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引言
业务逻辑都清晰,就差一个CTO了。”这话听着那么耳熟,这是“大众创新、万众创新”时代的一个缩影。
找CTO(研发老大)不难,要想找到匹配业务技术、和自己(CEO)形成互补、能一起创新创业坚持走下去的CTO,难!研发博大精深,OMO尝试支您8个问题,可以试试去问出一个CTO来
“真的假的,8个问题,就这么简单?要不把问题给我,先从你这里做个试验,如何?”
当然可以。如下八大场景问题有着OMO自身在合伙创业中的经历影子。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形态以及大公司对CTO的要求会有所差异,希望您能理解场景问题的精髓,其它的相信您能把握好。
↘场景问题一:这个你说做不了,那个你说做不好,那你说说能做什么?
【点析】
CEO特别是非技术出身的CEO,他对产品对技术的理解相对粗犷。只要看到市场业务机会都想拿下来做,能不能做出来交付出去那是你CTO<研发总监、研发老大>要搞定的。作为CTO,你要管理好CEO对你、对技术的所有期望。
你要告诉他:这个市场机会的产品形态我们没有技术积累,要做的话是从零开始,关键是该形态产品不是公司的战略业务方向,所以说这个“公司做不了”。
你还要告诉他:那个市场机会的产品市面上已经很成熟,虽然是我们战略业务的生态链产品,但是自己来做也未必能做得比市面上的好,成本也未必有竞争力,所以说我们目前‘做不好’,建议直接导入,以后年度规划再审视。
我们能做要做的东西:按照规划路标来,研发做相应的技术储备及人员培养,销售要聚焦公司可交付的产品和服务。所谓战略定生死,战术定快慢,战略上如果糊涂没有方向,战术再高超也只能应付一时,无法取得长久最终的胜利。
另外,你还得告诉他:目前公司业务相对明确由你来主导产品规划问题不大,但是以后一定要成立不隶属于研发中心的产品管理部门,挑选研发的精英骨干调到产品部去。从公司运作的角度看,你在产品管理部兼个副职相对合理些。
为什么呢?因为你大部分精力扑在内部研发工作上了,对市场的关注分析自然不够,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也跟不上。另外从人的惯性惰性思维看,由你来做规划的话,很容易倾向规划做已有技术积累的产品,结果做出来的东西往往并不是客户真正想要的。
↘场景问题二:好,按你说的战略来。那跟我说说产品开发流程是怎样的,是华为那个IPD吗?
【点析】
关于产品开发流程的讨论比较多,先说下个人的理解。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来源于美国。华为从IBM学过来,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后来把敏捷结合进去,也做了一些精益的实践,一路走来的确非常成功。
我们经常提到的“瀑布、敏捷、精益”,主要讲的是软件开发模式<精益思想最新来源于生产,暂不列在讨论范围>。如果把IPD流程比作是航空母舰,那么瀑布、敏捷、精益开发模式就相当是航母上的战斗机。有人说产品精益开发聚焦了价值的流动和拉动,其实和客户价值强相关的“客户需求分析”和“优化投资组合”是IPD的两大精髓。那有人说IPD流程太重了不适合互联网软件产品,其实对于纯软件产品,IPD照样可以很轻,实操过程和精益开发大同小异。
正因为如此,便于沟通记忆,不管是大型工程产品<如:航天器>、智能硬件类产品<如:机器人>还是互联网软件<如:你每天离不开的APP>的开发模式,这里试着定义了可统称为IPD的“重IPD流程”、“(中)IPD流程”和“轻IPD流程”。
——重IPD流程. `! R' g3 k! O& w9 E- p
产品开发特点:投入大、周期长、质量指标要求高,比如航天器。
' y3 `- }- W: p; W7 X2 L产品开发模式:IPD + CMMI(瀑布模式)
6 {% }$ k6 z' I8 a, i! N) R) c5 D5 a4 z——(中)IPD流程: ?/ t0 c! m- o) E6 L/ T
产品开发特点:嵌入式智能硬件类产品,比如机器人。5 M, l$ x9 R9 V1 ^
产品开发模式:IPD + “1+N”迭代(敏捷模式),迭代1包括跑通验证硬件功能的Backlog,迭代N为其它软件功能的多个迭代Backlog。8 L" s  a3 w. I9 E  x% i3 u
——轻IPD流程
2 o9 P# g" T( _0 I3 q产品开发特点:互联网软件或硬件平台已成熟的增量软件需求开发,比如APP。/ I1 w6 {/ o$ H. K  o  `4 H1 r
产品开发模式:IPD + 迭代或看板(敏捷模式)
适配到如上不同IPD流程后,是否真正按照流程活动进行开发,我们特别是创业公司做不到也没必要这样对着去做。有个词比较形象好理解,叫做“形散而神不散”。立项、需求评审、技术方案文档、代码质量要求、版本测试问题闭环等关键活动一个也不能少,集中办公、站立会议、持续集成、周报等优秀实践形成日常的标配动作。
↘场景问题三:嗯,流程是流程,项目具体怎么做呢?
【点析】
关于项目怎么做,每个人有自己的套路,自己的项目管理风格。在文末的链接《华为老兵的项目管理理念和套路章法》中有专门讲这个,可以参考。
↘场景问题四:那等下再看吧。HR这边对技术又不懂,你看下研发人员怎么招?别整太贵的,招进来慢慢培养。
【点析】
研发人员主要是自己来招,创业公司平台小,给不了诱惑的薪资和福利,在招聘上可谓压力山大。找简历预约面试时需要多一份主动出击,面试中意时需要多一份真诚贴心说道。如果他有多份offer在手,不妨设身帮他分析几个offer未来几年后的职业生涯场景:这边是上升空间大、部门核心骨干、期权......那边是平台大、模块分工细、工资相对高一些......
人员招聘需要严格筛选,主要过三道筛子:火眼金星辨简历、技能水平硬考核和劳动态度软考核
简历写的马虎不认真的略,简历描述有明显漏洞的略,技术能力/项目经验存疑的圈出来面试时重点确认。简历筛选过程很重要,将大大减少后续面试的工作量。
劳动态度软考核通不过的不足为惜,必须确保革命队伍个个根正苗红,一时无法准确识别或者偶尔看走眼的情况,还有一道保险杠——试用期。这样下来,通过转正答辩的同事,使用起来就非常得力了。
面试到最后,经常会碰到一些优秀候选人,期薪满足不了的情况。当面诚意说明当前公司的“巢”还没筑好,等筑好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加上微信保持联系。
↘场景问题五:你是软件出身对吧,硬件的兄弟们hold得住吗,带好团队有没有好招呢?
【点析】
这问题问得好呀,被击中要害了,软件硬件隔行如隔山,对硬件技术真的不太懂,项目做多了对硬件开发流程倒是清楚。
不同的CTO有不同的处理办法<硬件出身的CTO在软件的驾驭上同样有类似问题>,这里出个比较有效的招,那就是找好硬件部老大,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作为必要条件。当任者如果“只专不红”或者“只红不专”的话,要在队伍中重新识别提拔上来或者招聘引入。至于自身硬件的加强学习,可以和硬件部老大坐近点,多看多听多问<如多个心眼看硬件工作计划、多参与硬件评审会议等>,多一份整体理解和把握。
软件部相对可控,如果软件部老大有很强的执行力,搭档起来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但是你也要注意,不要去深入软件他们太细的,搞不好最后他们都不敢有主见,什么讨论都要叫上你来拍定,那你就悲剧了。
部门骨干储备、提拔以及人员梯队的建设,是稳定研发营盘的重要工作。安排工作时尽量避免单人单干无他人参与知晓的情况,针对核心骨干授予期权计划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关于研发制度,在工作要求、红线原则上要严格要求,其它方面可灵活弹性。70后80后的你要多去适应90后的思维、工作模式甚至生活方式,否则你搞个团建都无法融入,怎么整。
关于集中办公,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大家“面壁”而坐,围成一圈的方式,中间空出来方便走动交流<近距离的可直接转椅移动交流>。同一部门同事挨在一起坐,工作关联多的同事尽量坐近些。
你呢,也要和兄弟们坐一起,统一的桌椅,视野之内你可以看到他,他随时能找到你、会找你。如果有专门的研发总监办公室,可以放块白板,会客用,做沟通用,讨论问题用。
有个例外,版本测试人员<敏捷测试人员除外>最好和开发同事分开坐,保证测试问题处理的“严肃性”。如果开发测试人员长期坐在一起,他们对问题的敏感度会“磨合”麻木了,问题处理要求会“磨合”降低了,这点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带团队有没有好招?有招,系列的组合招,如上细节可能很琐碎,但效果不可忽视。我们希望做到团队上下同欲、同频共振,具备“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集体使命感。
↘场景问题六:有招就好。996,你怎么看?最近华为HR传出工程师“混工时”的事,你华为老兵点解一下?
【点析】
关于加班话题比较敏感,其实也没什么很正常。在文末链接的创业故事《做辅导 ◆ 解惑 ◆ 加班》文中,列出了华为研发、某无人机创业公司研发的一些加班场景,文中的副标题表达出了“每一份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的见解。
华为的研发工程师整体上都很优秀,大部分人具备“A+人才”的特质:善良、阳光、自驱、自燃、打赢过若干胜仗、自信。
当然优秀是相对的,结果导向绩效考核评选出10~15%的优秀者。对优秀者的激励不要吝啬,他们对团队的贡献度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榜样楷模作用是无形无限大的。
“混工时”?晚上非工作时间自己安排好,工程师们应该多多运动健身。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无尽的工作中。
↘场景问题七:业务逻辑想清楚了,我负责市场业务,你负责产品技术,你看你这边多少股权合适?
【点析】
这个提的真好,聊了这么久都是CEO对CTO有什么要求,要做到什么,该怎么做如何做合适。任何事物是双面的,沟通是双向的,诉求是相互的。其实CTO对CEO的诉求能否得到满足,也是双方能否一起合作的基础。
首先,CEO人靠谱、事情靠谱、钱靠谱,评估一下这几点是否还行?如果双方互补性很强,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
然后,CTO在公司的定位是怎样的。是联合创始人吗?要负责“大技术”<除了研发,还有产品、生产、服务、质量、IT等都要管>吗?还是后期加入的职业经理?
另外,你要评估好自己的能耐,在大公司平台你具备从90分做到100分的能力,是否具备在创业公司从0做到1的能力呢?在大公司平台你的岗位职责具体明确,在创业公司初期“大技术”方方面面是否都能搞定呢?
这些评估定位好、双方达成共识后,多少股权、多少期权就剩下一个数字和价格的事了。在这里仅凭直觉非常不专业地给个区间建议,相互间有个掂量。
联合创始人CTO,股权10~25%
7 F" g' b: R- c4 q3 E1 D9 @联合创始人CTO,并负责“大技术”,股权20~40%
8 v" R7 |2 G4 {8 w! E前期加入的职业经理CTO,股权0~5%,期权3~5%
' Y; x9 e! k0 D$ m& X! Z0 x中期加入的职业经理CTO,股权0~3%,期权2~3%
  g- @$ r1 X; z5 y后期加入的职业经理CTO,股权0~1%,期权1~2%

1 ?  w' W% J9 r& l( i8 P; k
↘场景问题八:除了研发,公司运作方面,你这边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点析】
从业务聚焦和造血能力的角度看,公司最重要的两个部门是销售部和研发部。以这两个部门的工作为主线,其它部门做好支撑。
建议一:公司内部的运作流程围绕销售业务和研发工作展开。流程设置是否合理,看是否影响两大主线的工作效率,看流程中“钱”的流动是否透明合规合理,同时关注是否影响到客户满意度。
建议二:公司高层管理者委员会的运作,辅助CEO决策,避免“一言堂”。一个大的决策失误极有可能导致公司遍体鳞伤,体无完肤。
建议三:公司高层<特别是CEO>对质量给予高度重视。
↘后语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有所觉察,以上八大场景问题涉及到了产品战略规划、产品开发流程、项目管理、研发团队管理、技术管理、公司运作、质量以及CTO定位等不同领域层层递进的思考。
“一帮合适靠谱的人,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达成公司商业上的成功!”送给心怀梦想的CEO、CTO以及所有一起拼搏奋斗的兄弟姐妹们!

- T1 ~3 N& H) x$ r, k# t1 q* z+ j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发表于 2020-7-3 10:30 | 只看该作者
一是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之间的不平衡。华为在 IPD 变革前并没有公司层面的正式书面研发计划,也没有成形的技术管理系统(刘红革,2015)。这意味着很多产品开发项目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相应的技术准备和资源准备没有经过正式评估,而这会导致大多数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所谓的「技术难关」,华为早期几乎所有的技术开发活动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7-19 21:2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