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网站域名变更的通知
查看: 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L3级自动驾驶能上路了!车企排兵布阵,或再掀网约车大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5 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EDA365欢迎您登录!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已经过去的2024年,无疑是智能驾驶行业“承上启下”之年。特斯拉Robotaxi揭开神秘面纱;武汉街头,“萝卜快跑”进入公众视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纷纷抢滩上市,大量资本涌入智能驾驶行业,行业的“爆发式发展”已成共识。
) h5 m$ t0 J& f! k1 ?5 M ! W2 x2 z. E$ d' M. r" ~% S
2025年,智能驾驶将继续迈向更大规模的量产,中阶将迎来大爆发,新的里程碑层出不穷,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跑赢大市?成了各大车企与自动驾驶企业的新难题。" _3 j! M( L( U3 t
, z8 M1 L, W7 h7 q1 ~/ Q6 m6 e$ E; }
北京武汉出招,多城自动驾驶条例细化
- E/ G4 ?6 }" J7 g1 l9 i: L& @$ S& I

$ B# ~, L8 C) S( a8 d2024年最后一天,自动驾驶领域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 U$ [) M1 y: w5 D . m' U+ \# r+ E; n
12月3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通过,《条例》主要为L3级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制度规范,包括个人乘用车出行场景,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4 a! o$ p6 c+ `3 Z2 t6 S- D- r0 K

  \' p7 K# |1 c( O$ NL3与L2最大的区别在于,L3驾驶系统车辆可以实现绝大部分路况的自动驾驶,接管汽车大部分驾驶功能,在特定情况下,驾驶员双手可以暂时离开方向盘,但必须具备接管条件,比如不能脱离驾驶位或睡着。
3 T* j% r* Y( q5 b, g$ L- ^ ; C9 x- K! ~& N: c# m- |8 W
就在北京《条例》通过的前一日,《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也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0 e# V5 e/ g! D/ `- ?. F0 n2 {* {

$ ?9 x2 N# U( v
图源:长江日报
$ }2 K) u4 x, j8 B
9 s9 H; a( x! m2 u

& e8 N3 W: b. v5 P1 A8 j" j$ M在此之前,企业获得L3级自动驾驶牌照, 只局限于测试,如物流车,Robotaxi等,但这次两地《条例》发布,代表车企可以开发可量产的产品,同时也意味着,个人私家车终于可以开L3级别自动驾驶上路了。  Q' L4 _' y, T& E

% h2 d0 ^" l5 ]4 g此前一直有争议的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划分问题也得到了解答:如果车辆发出接管请求或处于不适合自动驾驶的状态,驾驶人应立即接管车辆,若未及时接管导致交通事故发生,需驾驶人须承担相应责任。$ v+ r! Q! `0 q6 v; O! \
) k7 k+ [* u7 v4 D: R2 W

1 y$ _6 S; W- W1 J* I不过,相关《条例》也提到在保险赔偿责任之外,车辆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先行承担赔偿责任,但随后可以向负有责任的相关主体追偿。也就是说虽然驾驶人是第一责任人,但背后的车企以及相关技术单位,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 \& Y( o8 x* g& @0 x) H& l4 a) z 7 A: p$ I& `& d, h' x) R& c# V
除本次武汉、北京发布的《条例》外,还有上海、深圳、杭州、江苏等省市发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政策。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内政策对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上路相对来说比较保守,车企只能在传统L2级辅助驾驶的基础上做加法。实际上,多家车企表明自己已经具备L3级甚至是L4级自动驾驶的技术储备,就等着政策开放的那一天。1 T. B* d  V# n" D7 K6 d

& J" \& G/ s8 G3 p如今随着政策的开放,车企也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战斗。
7 t2 ~# b6 t3 B9 w" a
' d* D- `/ k6 g9 o* T1 p激战自动驾驶,车企加速排兵布阵" o& ^7 o0 k9 O" O5 {& U! G. H1 b  j- S
) [) j( J# l9 L  _; M; [
; w* A7 w% s3 z0 Y/ V! ]! |
早在去年6月,工信部公布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名单,这份名单共有9家公司,既有传统车企,也有新势力,产品类型更是涵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三大类。 虽然官方没有提具体的自动驾驶标准,但车企已经迫不及待报喜了,纷纷宣传“L3级准入和通行”。  7 L% U' F! Q1 e% `+ V

0 G; x6 {* ]5 N4 I8 z( E% @9家车企包括7家乘用车企业,分别是 一汽、上汽、广汽、长安、北汽蓝谷、比亚迪和蔚来,这也让蔚来也成了首批唯一入榜的造车新势力企业。
+ j  c! R9 k2 h, f6 q2 I* z+ I  Q
. k" w3 Q: ?% ?- Q% \除了以上7家车企外,其他头部玩家也正在摩拳擦掌中。4 H: h3 a  ^) c5 N+ E  s
$ D5 g% q6 J0 z- F( E/ l: S; R
在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期间,余承东发布重磅消息:L3级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将在明年实现商用化。华为ADS 4.0计划于今年推出,届时将带来高速L3级自动驾驶的商用体验及城区L3级自动驾驶的试点项目。作为华为与江淮汽车合作品牌尊界首款车,S800将按照L3自动驾驶架构设计,并于2025年上市。
; \+ E+ k; U' j$ s- Z$ g; K- X, T 4 P- }0 S. _8 H7 X' C6 x. k  u
图源:鸿蒙智行官网
& z& ]3 H- R8 Y: l9 b* H7 S* S) |

& \) K' r2 V; W3 Q' w! N- U
; r9 x- @- Y8 B5 C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则在2024年的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宣布,最晚在2025年上半年,理想将向用户批量交付有监督的L3自动驾驶。- {- }; N# O8 o: N+ s+ |$ f
; I+ M5 w4 n, q
各路消息也显示,奥迪、奔驰、宝马等国际豪华品牌也在加快高阶智驾的量产,其在海外酝酿多年的L3自动驾驶研发项目,甚至有可能在中国率先规模落地。
8 o/ D% w2 P- \$ {2 y' j 4 ~5 i; f1 x1 I+ X4 r1 u
小米汽车则是在2024年9月完成了智能驾驶团队的组织架构调整,将“感知”和“规控”两个部门合并为“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
0 k7 T8 s" G& W6 C3 e" u1 y+ D
' E/ @5 s$ y' z( p最激进的应该是此前“智能化”被诟病的比亚迪。去年10月,比亚迪成立了前瞻技术部门,专注于端到端技术的落地实施。比亚迪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明确指出,比亚迪的策略是尽快在大众车型上补充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并计划在一两年内让10万元以下的车型都能配备高阶自动驾驶功能。
" I; K. [: T! G 8 v3 e5 c* j! c1 l8 G. S: J  {; q
有传闻称,比亚迪内部正在研发一种未来汽车智能驾驶的专用芯片。这是一个有着80TOPS算力的芯片,未来可能涵盖比亚迪所有车型。比亚迪还计划未来将Orin N和地平线J6E芯片全部切换成自研的80 TOPS算力芯片。 & P0 i9 P6 O) u% s1 n
: h! h, i* Q. L4 J
7 J' m" M2 B8 x6 [8 _# Y" V" C$ C
而在整车端,最近一则曝光显示比亚迪新款秦L将搭载“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要知道秦L起售价才9.98万起。同时按照工信部第390批新车申报目录来看,比亚迪将有将近20款车搭载三目视觉硬件方案,甚至包括A00级别的海鸥,按比亚迪目前的体量,2025年至少有300万辆智驾新车上路。这已经不是小打小闹级别了。
. B0 Z4 N5 Y( t. p' ~3 a' L 8 ?. g! ]# L% C, f/ c
图源:网络流传
  i" z! X4 N& E- J8 A
- i* @  ]6 t) ~( P; V0 s

$ L$ g  ]2 |2 Z最近要买车的一定要忍住,小通大胆预言:2025年自动驾驶领域已经蓄力了99%,就差1%爆发了。4 R0 y: s" u8 @  A9 Z: [2 K

: {1 T& R  |+ h8 r& b$ WRobotaxi今年爆发?或掀新一轮网约车大战
4 P% w  A7 A. S& V
  R5 l$ s9 Y. g$ v* x- t. k + t8 g  X# b$ R" x# n6 m" b7 @
对于老车主或者暂时没有购车计划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自动驾驶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自动驾驶的落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随着自动驾驶条例的推动,Robotaxi实现商业化的日子不远了,很快我们就能在市区打到自动驾驶的网约车。
1 @/ T6 s  w2 Z7 N% @2 e8 n " y5 b8 C0 L4 ?. g7 E- r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预测,在技术进步、扶持政策和硬件成本下降的推动下,Robotaxi全球市场规模在2025年预计将达到2.9亿美元,到2030年进一步达到666亿美元,2035年将达到3526亿美元。
5 O8 {$ l8 m8 X8 n
- t. r0 R; K, T0 H2 `; v其中,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Robotaxi市场,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和2030年达到2亿美元和390亿美元,在2030年将占据全球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市场约58.5%的份额。
/ G; u$ T# {  w9 j
! |/ w# @" H9 `$ J除了数据预测外,各大自动驾驶企业都将商业化的时间指向了2025年。
0 T& ~6 _: I" [ + ]1 Z) ~; o( }9 {2 v, Z
以小马智行为例,其创始人楼天城曾在去年9月表示,自动驾驶赛道看似发展缓慢,其实静水流深:“当前,自动驾驶已经没有技术阻碍,技术的进程已经过半。接下来的关卡就是商业化。+ z; F0 n" t0 F" Z# c- d5 Q

8 k6 w) ~) u# z' ]8 w/ t+ A; T* N
图源:小马智行

: n5 I0 x8 T: W* d# t' U2 t0 s" R! ?/ a0 D
0 j) O8 e, g' n" m
小马智行将2025年视为Robotaxi商业变现的重要节点,预计实现单车运营盈亏平衡,毛利转正,并开始迈向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
: R1 o. |1 f) W/ H  z4 V+ E : X, @' I; a1 \, d
据小马智行的合作平台如祺出行透露,截至2024年10月底,如祺接入运营的Robotaxi超过280辆,自营Robotaxi车队规模超过50辆,已累计运营超过30000小时,覆盖1800余个站点,完成近900000公里安全运营里程。1 P0 j4 d) j. Y* ?
5 e" @$ p9 O4 P6 f
作为武汉自动驾驶的新名片——萝卜快跑,其量产车型已经多次换代,目前已经发布了第6代车型。萝卜快跑同样将2025年视为盈亏平衡的节点。
5 H; S  b) {5 r* |# Q9 e" W & c0 R& Q& ]* {1 g' V5 ~6 ?" R  ?+ K
可见,Robotaxi距离商业化就差临门一脚了。* N  h/ H5 k5 h; X: H% @, q$ H
: C. G; U- P; y% }4 ?  b! h
随着L3自动驾驶条例落地,Robotaxi企业们也从“自动驾驶竞争”转为了“网约车竞争”。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都想成为“Robotaxi版滴滴”+ C0 N, {0 j. `. ~
5 x# ^/ c$ a8 ]- _9 O" H; J* Q8 K& Q
时代瞬息万变,没有一劳永逸的商业模式,好在滴滴也没有坐以待毙。
. S3 a: m3 C7 v6 G. y
2 U9 Q# T* Z) S7 Y% ]去年4月7日,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宣布成立广州安滴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网约车公司和车企为了打造Robotaxi量产车,在国内成立的首家合资公司。首款车型已完成产品定义,正在进行设计造型的联合评审,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
3 E5 n  @0 n2 C! f
3 ?6 A2 g  k3 |; I: U0 x滴滴还在人事方面做了部署。作为滴滴集团CTO的张博,不再兼任CTO职务,将专任自动驾驶公司CEO,以推动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落地。. M4 P4 ?; ~. E& l4 X, o9 X

" w1 ~6 k8 E! O9 A  G; S; i, {& }4 V) p6 _# M0 h
自动驾驶的加持下,网约车市场会不会出现下一个黑马?这很难说。但新的机会已经隐约出现。一旦Robotaxi的价格比传统网约车有明显优势,用户规模立马就会撑起来。
- Y/ ~2 U2 m- H1 q5 Q$ M3 {
9 V, l0 Y5 s# g; b+ N! ]' _7 e0 V$ m* p6 H, n" t, a# X/ Q- c; ]" |0 U
今天的网约车,或许就会成为过去的出租车行业,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2016年的网约车大战或将历史再现,各大巨头推动的新融资烧钱大战,将重新上演。
0 G9 o2 w3 u, K6 f3 |( z4 B! Z2 y' y7 {" C* P) j
; V4 a4 `3 ?; S. T: S
美国当地时间1月10日,CES 2025落下帷幕,雷科技第二次派出官方报道团,对CES进行立体无死角的报道,一共输出41条内容,内容整体超过10万字,涵盖了AI硬件新物种、AI电视、AI家电、AI眼镜、AI PC、AI+AR、智能清洁、AI芯片、AI PC、教育硬件、AI汽车、智能配件、可穿戴、AI机器人、AI耳机、智能镜、AI存储等领域。欢迎全网搜索“雷科技CES”获取一手报道,洞见AI硬科技未来。
3 a. x( ?' z7 m0 H/ @! K6 P' Z

0 f% f. E3 f: ?# ?- }) q- U# @: V/ `! N: a2 ?3 o, J7 O5 K6 ^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内容上一条 /1 下一条

EDA365公众号

关于我们|手机版|EDA365电子论坛网 ( 粤ICP备18020198号-1 )

GMT+8, 2025-7-14 04:0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深圳市墨知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技生态园2栋A座805 电话:1992640905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